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升格为独立物种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原创
栏目聚焦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收藏

近日,《自然·通讯》发表南京师范大学杨光教授团队研究成果:通过大样本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长江江豚是独立于海江豚的物种,鲸豚类物种也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

这对于长江江豚来说意义非凡,但是,杨光仍然高兴不起来:“通过这么多年的保护,大熊猫已经达到2000多头。长江江豚现在仅剩1000头左右,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仅靠科学家把长江江豚认定为独立物种,暂时并不能改变“水中大熊猫”恶劣的生存环境。

江豚虽然名“江”,但其实大量分布在海里。杨光介绍,海里的江豚分布在整个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从日本海到中国沿海,一直到印度洋的波斯湾沿岸都有分布。

所谓亚种,是次于种的一个种级分类等级,通常指某种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例如长江江豚过去属于“窄脊江豚”亚种。但是,生命演化时刻都在进行中,亚种可以因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继而发展成为新的物种。

10年来,南师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大基因的科研人员将长江和中国沿海不同水域的49头江豚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发现,一些与水盐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的基因在长江江豚中出现了显著的正选择,提示它们为适应与海洋高盐环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渗环境,已经出现了适应性进化,可更好地在淡水环境下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而这种显著的遗传分化与适应性进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长江江豚因此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在形态上,长江江豚和海洋江豚差异不明显,说明长江江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物种,这个进化的过程大约在最近的几万年到几千年间完成。”杨光说。

物种与物种之间划分的基本标准是生殖隔离。但是仅凭观察或样本研究,很难准确判断自然界中的种群是否完成生殖隔离。利用基因测序,研究其遗传分化,从而反推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技术。由于江豚数量稀少,过去仅开展过零星的基因研究,因此对长江江豚和海洋江豚的分类关系并不清晰。

杨光表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对江豚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这个数据非常庞大,一头江豚的DNA相当于30亿字节量”。他们发现,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在基因上体现出对水环境的适应性差异,表明长江江豚和其他江豚之间,已经不可能出现基因交流,不可能出现种群间混合的现象。

长江江豚被认定为独立物种后,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鲸豚类动物,但这个科学结论,并不能改变长江江豚濒危的现状。

“我们研究的49头江豚,绝大部分是已死亡的,各种死因都有。”说起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杨光心痛不已,“现存只有1000头左右,考虑到种群的破碎化,长江江豚的有效群体更少。”

杨光认为,长江流域的渔业捕捞、航运发达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都是长江江豚数量近几十年来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比如,长期渔业过度捕捞,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毁灭性打击。渔业资源严重枯竭,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庞大的江豚种群。江面大型船舶产生的噪音,对靠声呐系统捕食、交流的江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项成果发表后,有关部门应该会看到,我们也会在后期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杨光说,长江江豚目前还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已按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准加强保护管理。长江江豚从亚种提升为物种,变成长江中下游或中国水域特有物种后,对其保护就显得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更加迫切。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