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李思远)经过持续努力,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四川省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的联合科研团队日前成功完成达氏鲟子三代苗种繁育。这表明人工保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对达氏鲟今后的自然种群修复及未来的养护利用意义重大。
国家一级保护鱼类达氏鲟又名长江鲟,为长江中上游特有珍稀定居性鲟鱼。近年,受水工建设、滥捕滥捞等人类活动影响,达氏鲟栖息地质量不断恶化,自然种群显著衰退,在2000年以后丧失了自然繁衍能力。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达氏鲟野生个体已稀少,处于灭绝边缘。
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介绍,为了挽救这一珍稀鱼类,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四川省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展达氏鲟收集蓄养和物种保护研究。1998年,蓄养的达氏鲟人工繁育实现突破;2003年-2007年,子一代苗种繁育达到3-10万尾/年规模;2007年-2013年,子二代繁殖技术实现突破,同时子一代繁育规模可达50万尾/年;2012年-2015达氏鲟子二代的人工繁殖技术进一步成熟,繁育规模可达300万尾/年;2018年初次取得子三代苗种繁育成功。
经过多年人工蓄养,达氏鲟人工群体初具规模。目前,两所共有6龄以上子二代成体1000余尾。其中,通过近年营养调控、性腺发育跟踪监测和生态调控等技术措施加强对子二代群体的强化培育和监控,有10余尾雌鱼和40余尾雄鱼成熟。
杜浩说,2018年3月27日和4月5日,科研人员共对6组达氏鲟子二代亲鲟实施人工催产,成功催产雌鲟2尾,雄鲟5尾,获得受精卵约9万粒。4月3日起,6万余尾达氏鲟子三代仔鱼开始陆续孵出。至14日,这批仔鱼已平安度过了早期死亡高发期,生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