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12日电(记者仇逸)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乳腺外科主任兼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领衔,陈力及杨柳博士等组成研究团队历时5年探索研究,首次绘制出PI3K/AKT通路在我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变图谱,并对通路基因中“功能性突变”进行了系统化解读与鉴定。相关研究成果11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据悉,人体中存在着大量的信号通路;每条通路上汇聚着许多基因。研究针对参与调控肿瘤恶性转化和耐药的PI3K/AKT信号通路,对PIK3CA、PIK3R1、PTEN、AKT等七个基因的突变进行基因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突变频率最高的是PIK3CA,占比44%,PIK3R1基因的突变频率为17%,这两个基因同时存在突变的情况占到了9%。研究团队对比美国肿瘤和癌症基因图谱以及肿瘤体细胞突变目录数据库后发现,中国乳腺癌患者中PIK3CA突变频率与西方数据库相当,而PIK3R1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PIK3CA和PIK3R1基因中哪些位置上的突变导致乳腺细胞癌变和耐药情况产生,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功能性突变筛选系统,并针对两个基因的大部分突变位点进行系统化的功能性研究和鉴定。研究发现,PIK3CA基因中的第39、1049、345、1043、1047等位点发生的突变和PIK3R1基因中的第160、329、560等位点发生的突变,将导致乳腺细胞的恶性转化以及化疗药物表阿霉素和通路抑制剂BKM120发生耐药。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能够成功预测导致乳腺肿瘤细胞快速增殖和耐药的‘坏分子’”。邵志敏教授表示,对通路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用药及未来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理据支持,同时有力推动乳腺癌的全面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