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日电 今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介绍,“张衡一号”卫星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旨在建造全球电磁场和电离层监测平台,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开展电离层多种物理量动态实时监测;开展全球7级、中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前兆信息;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它相关圈层互相作用和效应,为航空航天、导航通信等相关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服务。
“张衡一号”卫星于2003年初启动规划论证,2013年8月立项研制,历经十年攻关,五年工程研制。卫星将运行于高度500km左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采用CAST2000通用小卫星平台,卫星总质量为730kg左右,设计寿命为5年,本体呈立方体构型,由平台舱、载荷舱、太阳翼等构成。载有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电场探测仪、等离子体分析仪、朗缪尔探针、GNSS掩星接收机、三频信标机和高能粒子探测器8类科学探测有效载荷,可实现在低地球轨道对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的监测。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提出,“张衡一号”创造了我国卫星研究领域的多项“第一”,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提到,“张衡一号”卫星是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它的发射成功,代表我国首次实现低地球轨道卫星高精度电磁洁净度控制、在轨精确磁场探测以及高精度电离层电子、离子原位探测,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途径。“目前利用‘张衡一号’卫星尚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主要是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预报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赵坚强调。
申旭辉表示,“张衡一号”成功发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第一,将获取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环境及其变化信息,填补我国在该领域信息获取能力的空白,支撑构建全球电磁场和电离层模型;第二,基于天基观测优势,将提升中国全境电磁场和电离层监测能力,填补地面观测台网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区观测不足,获取全球地震震例,大幅增加震例检验机会;第三,将为空间天气预警、通信导航环境监测等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