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袁隆平团队是如何创水稻亩产纪录的?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原创
栏目聚焦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收藏

7月23日,河北硅谷农科院团队查看水稻长势。

10月15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邯郸永年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查看杂交水稻情况。

本版图片/河北硅谷农科院供图

稻田连片、水渠纵横,位于河北永年区硅谷农科院西北角的田地,看起来和普通农田没什么区别。

事实上,它刚拿下世界纪录——10月15日,这块百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里,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刷新世界水稻单产纪录。

早在2014年,袁隆平院士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就开始在这里种植。

“当时袁隆平院士就提出,要实现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河北硅谷农科院高级园艺师、示范田技术方面负责人乜红民回忆,自己心里直打鼓:创产所用的籼稻品种不耐寒,不适宜在高纬度地区生长;而当地普通稻田,年景好时亩产约650公斤,“同等大小的地块,能有这么高产量?”

2015年,示范田平均亩产1051公斤;2016年,这一数字为1082公斤。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乜红民,认知不断被刷新。如今,亩产再次创纪录,“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肯定会实现。”

揭秘1

各地块“种法”不同 根据产量验证方法

听到超级杂交水稻创纪录的消息,62岁的乜红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功夫总算没白费”,他紧紧握着同事的手说道。

1149.02公斤的高产纪录是如何创造的?首先是选种,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初步筛选完毕后,再进行精选,“将种子沉浸在盐水盆中,浮起来的不要”。

乜红民回忆,育秧时,需在苗床上搭薄膜拱棚,既保温,又防止水分蒸发。此外,“秧苗的株距太紧凑或太稀疏,也会影响到产量。”他说,到插秧时,每块田地四周都会拉上线,工作人员拿17厘米的小棍子,沿线插。

插秧在4月中旬,气温10℃左右,水温很低。参与种植的农民光脚下水,出来后“脚底皱得像方便面,腿还老抽筋”。由于株距要求比较苛刻,常有人抱怨,“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从没干过这样的活。”

当地种芹菜、茄子的农户,育苗后直接在旱地栽种。“水稻也可以在旱地栽种。”2015年,乜红民提出,先在旱地挖沟,间距保持一致。挖好后开始插秧,同时将水往沟里引。“水流跟着人走,这边刚插完秧,那边水就浸上了。”

这项命名为“旱栽苗”的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农民无需下水受罪,秧苗间距也能保证,速度快了不少。

种植过程中,团队也在不断探索。示范田被分割成一个个地块,各地块种植方式、稻子的密度不同。“有的种植密度是1.5万株/亩,有的是1.2万株/亩;有的株距是20厘米,有的是23厘米。”乜红民介绍。

等收成时,工作人员会测验不同地块的产量,来验证水稻高产的种植方法。“刚开始我们种植的株距是17厘米,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株距22厘米时,水稻产量更高”。他说,来年会在示范田大面积推广,“但也会在个别地块,实验其他种植方法。”

揭秘2

示范田多产3万公斤 够11万人吃一天

今年,示范田育秧的时间是3月28日,9月下旬基本成熟。“通过超级杂交稻与有机硅水溶缓释肥种肥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示范基地水稻长势良好。”乜红民称。

他介绍,水稻怕倒伏和虫害,但整个生育期示范田的水稻,茎秆坚韧挺拔,抗倒伏能力突出,无明显虫害,且成穗率高,“结稻粒最多的稻穗,能结600粒,普通农户的田地,大约只能结120到130粒。”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项目主要参与者宋春芳回忆,种植期间邯郸气候两次变动,让团队很担心:5月份持续阴雨天气,易造成水稻前期生长缓慢;8月份持续高温,会对水稻结实率造成一定影响。“工作人员分别通过排水、引水等方式,及时克服了不利因素。”

10月15日,专家组对示范田现场考察,并随机抽取3个地块进行检测。经测水、除杂、称重,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乜红民介绍,1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5名专家,对示范田另外4个地块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亩产分别为1117.64公斤、1155.36公斤、1128.43公斤、1122.21公斤。

按目前7块地的测产结果,他预估,今年102亩示范田的产量可达10万公斤以上。“邯郸也有村庄种植水稻,亩产量在650公斤左右,102亩就是66300公斤。相比较,示范田的产量要高出33700公斤”。

这意味着什么?乜红民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个人每天吃6两米,33700公斤就可以满足11万人一天的饭量。

揭秘3

“超级稻”口感很好 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项目主要参与者宋春芳介绍,湖南、云南、海南等水稻种植地,有充足的热量、日照和降水,被认为是更有利于创造高产的地方。但北方农作物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也大,有利于农作物物质的积累。

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种植在河北邯郸。该地区全年无霜期205天,活动积温达4371.4摄氏度,每年降雨量在594.4毫米左右,属轻度盐碱土地,比较适合种植水稻,但不是种水稻最好的地理位置。“这也是一个实验,看看在较高纬度,是否能种植超级稻?”他解释。

“为什么要储备超级稻品种和技术?现在普通农民种植的水稻产量每年都在提升,其原因就是品种的优良和技术的传授普及。”宋春芳说,超级杂交水稻产量连续两年创纪录,其主要意义是完成品种和技术的储备,向农民普及,实现增产。

对于有人担心水稻产量提升影响品质和口感,宋春芳提到,并非产量越高品质和口感就越差。实际上,品质的好坏一方面与品种本身的特性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土地和气候也有关系。

“这次超级稻的口感就很好,品质也很优”。他说,这也是个国审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认定,普通农民现在就可以在国家认定范围内,进行推广种植。“认定范围在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目前,并不是全国所有地区都适合种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

“袁隆平说过,高产更高产是个永恒主题。”宋春芳表示,杂交水稻项目1995年开始立项,4年时间达到亩产七八百公斤的目标,7年时间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到如今1100多公斤的纪录,20多年从未停止对高产量、高品质水稻的追求。“袁隆平院士快90岁还在田间地头劳作,我们也不会松懈,把纪录继续突破下去。”(记者 赵凯迪 实习生 刘明洋)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