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双创”激活一池春水——农民工就业呈现多层次、多元化态势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原创
栏目聚焦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收藏

王静制图

春节过后,摆在返乡农民工面前的,又是同一道选择题:是继续到外地打工,还是留在家乡就业创业?新春伊始,记者在部分县区采访看到: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流动态势。随着有关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精准定向培训,以及农民工自身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的提高,农民工外出的方向感和目标性越来越强,而日渐升温的“双创”,也在搅动农民工本土就业的“一江春水”。

外出务工仍是新生代农民工首选

2月4日,长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了2017年春季招聘暨劳务输出首场大会,100余家工业企业进场,提供岗位万余个。当天共有5000多人进场登记应聘,其中50%是当地的返乡农民工。

“每年虽说都有一些返乡的农民工留在当地打工创业,但外出打工者仍是农民朋友特别是80后、90后农村青年的首要选择。”长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位副局长说:“长治的经济尽管也不错,但要完全吸纳当地农民工就业很难,而且现在农村的土地少,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会种地,即使会种,在土地上也做不了大文章。因此,打工已成为很多农民的生活方式,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就像回家过年是农民工们辛苦一年最期盼的事情,而年后千方百计去寻找新的工作也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

平顺县青羊镇的刘琳,今年25岁,在太原市的一家美容美发店干了3年,今年本来打算在当地开一间美发屋,但由于资金没有筹够,她还是决定外出打工。“我今年不想在太原干了,想出去试试,听说武汉的美发业很发达,我想去那边试试。对于我们来说,种地已经不现实了,农村生活既苦又单调,我们还是喜欢在城里的打工生活。”

大年初六,春运高峰期,在长治火车站,东、西客运中心随处可见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外出农民工。记者采访数名外出农民工了解到,长治在外务工者大多供职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跳槽频繁,收入不高。这其中,为了在外闯荡、增长见识、积累经验、维持生计,一些农民工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农民工认为“再苦再累也要走出家乡”。

留乡创业家乡的春天也很美

当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继续踏上外出旅途的时候,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春节过后,不再外出打工了”,壶关县集店乡北皇村的秦东胜便是其中的一个。

今年,秦东胜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因为他找了个好差事。位于他家不远的南皇村“太行欢乐谷”为筹备元宵节花灯展,正在加紧各项配套准备。“老板好说话,工资又高,我正月初四就来了,工友们都是乡里乡亲,趁休息的间隙,还能摆摆龙门阵。”老秦在外打工多年,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两年来,他更加思乡情切。“年龄大了,就没有年轻时候那种冲劲了,加上这两年壶关县发展得很好,有点不想再出去了。”老秦告诉笔者,他已经打算就近务工,在太行欢乐谷游乐场找个事情做。

家住长子县宋村乡的王先生,今年32岁。他在深圳开皮鞋加工厂已经有6年,可是近两年全国经济下行,南方制造业也遭受震荡。去年6月,王先生的加工厂不幸倒闭了,心灰意冷的他从深圳回到了长子。

然而,让王先生感到惊喜的是,家乡长子在他离开的这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建设让长子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漳河沿岸的治理让家乡越来越美丽……这些都让王先生对回到家乡重新发展充满了信心。王先生向笔者感慨道:“能更多地陪伴家人,又能有越来越成熟的创业环境,我为什么不留在家乡发展呢?”

记者从长子县相关部门了解到,为了让返乡农民工在家能就业、就好业,该县本着“就近、就地”的就业原则,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供贴心服务等多种举措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一是依托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平台及人力资源市场,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二是通过实地走访企业,摸清企业用工需求;通过信息员上门入户收集返乡农民工就业愿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信息,动态掌握就业需求。三是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利用QQ群以及人力资源市场及政务中心大屏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长治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山西公共招聘网等平台将企业用工信息及招聘会信息及时向全社会发布。

不仅如此,据了解,最近长子县还将开展“送岗位下乡”“乡镇集市招聘”“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等专场招聘会,在保障企业用工的同时,为返乡农民工搭建就业平台,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用行动留住人。

“双创”惠民搅动就业“一池春水”

春节过后,29岁的武乡县岭头村农民工张晓理每天都要往县城里的电商产业园跑上几趟,他要将一袋袋小米用快递发往全国各地。手机响起,他在屏幕上迅速而熟练地点下按键,“都是催着发货的客户,马虎不得!”

张晓理在外漂泊十几年,辛苦不说也没挣到多少钱,去年才返回家乡在相关部门帮扶下开起网店卖小米,终于过上“自己当老板”的生活。半年下来,他挣了3万多元。如今,订单越来越多,他日渐忙碌。“互联网+农业”,这是有未来的事业,虽然累但有劲,咱再也不去外边打工了。

走在武乡县城,“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的标语随处可见。在有近50家农民自办企业入驻的电商产业孵化园,几位老乡正填写快递单,近千箱各类特产已经装箱,等待发往各地。据了解,目前武乡县直接参与电商生产、仓储、流通等环节的有近万人,辐射带动2.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返乡创业就业的农民工。其中,在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全村190户494人,其中就有100余人成为微电商。今年春节过后,几乎没人再外出漂泊。

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改变,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可能。

谈起为啥不再外出打工,壶关县常平开发区小逢山村张志创说得直白:“家乡的创业政策越来越好,外出打工不划算!”返乡后,他看准了村里100多亩闲置林地资源,做起生态土鸡散养,目前存栏量1.2万只。龙泉镇秦庄村党支书刘国平说,近年来,很多老乡回家过年都会来村委会转转,问得最多的是有什么政策、有什么发展路子。村里也在积极谋划,从旱地西红柿、小杂粮等种植业入手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引进新兴产品如牡丹、康乃馨等种植,创造更多致富产业项目。

真的做“双创”,个人要努力,地方政府也不能闲着。壶关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副局长王纪红说,近3年以来,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10万人,较之于2012年前减少约2万人。为承接返乡创业,当地出台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再培训、大学生创业一次性补助等政策,从信息、金融贷款、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给予创业帮助。

不过,对返乡创业者而言,资金匮乏、技术欠缺,依旧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拦路虎。不少返乡农民工坦言,农村金融机构、产业类型都还不十分完善,政策支持和项目设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还需要更多灵活多样的政策支持。

新产业、新业态等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化解了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过剩劳动力,顺利实现跨地区、跨行业流动。随着“双创”继续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