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动物世界,亦有江湖——弱者的生存之道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创
对科普科幻青年创作人才进行遴选和培训指导,支持青年人的创作
收藏

“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任我行说的。

“这个世界,有动物的地方也有江湖”——这是我说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免不了刀光剑影与恩怨纠葛。笔者最爱的武侠小说是金庸先生写就的《笑傲江湖》,有两件事印象比较深刻:一是书中五岳门派掌门会晤,以言语探虚实、以武力比高低的桥段,无论何时读起都不觉枯燥;二是“东方不败和任我行谁更强”这个话题,两派粉丝各自从书里摘取片段,咬文嚼字,以各种方式佐证自己的分析之正确,吵到现在也没吵出个所以然来。

无独有偶,在动物的世界中,既有各类动物“一决高下”的时刻,也有围绕“战斗力”孰高孰低的争论。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取食物与地盘,动物们在漫长的争斗中不断进化,不断发展自身的长处,形成了堪比武侠门派的战斗风格:灵敏矫健、注重瞬时搏杀的猎豹;静候时机、只为一击致命的毒蛇;重剑无锋,用体型与蛮力碾压对方的大象......就如同讨论“老虎与狮子谁更强”一样,它们也经常出现在“战力值”的讨论之中,

不过今天,我们的主角并不是这些处于生物链顶端的动物,而是把目光放在那些位于食物链底端的动物身上,也就是所谓的“弱者”。用武侠小说来比喻的话,它们就是功力全无、一碰就死的路人,是武侠迷们从未正眼看待过的存在。不过,既然身处江湖之中,想要躲避高手的刀剑,安安稳稳的苟住性命,也是需要些手段的。在漫长的被“高手”单方面屠杀的过程中,有一些“弱者”另辟蹊径,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武林秘籍”,在江湖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号。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三个门派——“隐身派”、“威吓派”与“伪装派”。

“隐身派”——当我变成纸片,你就看不见我了

小时候看《葫芦娃》,最羡慕的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二娃,也不是铜头铁臂、刀枪不入的三娃,而是来去无踪、无人可见的六娃。谁的童年不希望自己会隐身术呢?只是随着年纪增长,我们终于明白,隐身术只是一个无法成真的梦想,作为人类,我们或许永远都无法将它变成现实。

但人类不行,不代表其他生物也不行。在生物界——尤其是海洋中,依靠“隐身术”频频脱险的动物还真不在少数。与鲨鱼、鲸鱼等追求“更快、更大、更强”的海洋一霸不同,在大海中随波逐流的小可爱们在“更慢、更小、更弱”的路上愈走愈远,最终领悟了不逊于绝世武功的保命神技——“隐身术”。在海洋中,它们可以随时随地与环境融为一体,无论从哪个角度与深度来看,人类都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踪影。而当它们躲进缺少阳光的深海时,你甚至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只能望洋兴叹,徒劳而返。

将“隐身术”带入人类视野中的,是被誉为“海洋蓝宝石”的叶水蚤。作为体积极小的甲壳类生物,一些体表鲜艳的叶水蚤会在游动时突然从蓝色转为透明,仿佛凭空消失了一样。这一现象得到了科学家的关注,愈来愈多的“隐身大师”开始显形。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有些生物不仅用“隐身术”保命,还会用它“勾引”其他生物:管水母在隐身的同时,还会保留一部分不透明的区域,将其模拟成鱼的幼体形状,吸引不明真相的生物靠近。一旦进入到攻击范围,管水母就会主动出击,将它杀死并吃掉。

当然,从事物的两面性出发,既然有成功案例,那必然存在反面教材——希氏乍波蛸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身体虽然是透明的,但是内脏和器官并不会跟着变透明。在深海区域还好,一旦进入有阳光的区域,希氏乍波蛸的隐身效果就等同于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基本没有什么意义了......

既然现实中真的存在会“隐身术”的生物,那我们人类能不能探明它们的隐身原理,制作出我们自己的隐身衣呢?很遗憾,虽然会“隐身术”的海洋生物很多,但领悟这项神技的陆生动物屈指可数。哪怕是修炼境界最高的宽纹黑脉绡蝶,也只能做到翅膀的部分透明,不能将整个身体化于无形。

想要探明“隐身术”的真相,要先了解一个决定透明度的数值概念——折射率。生物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折射率差值。两者的折射率差值越小,则光线越不容易被物体反射或者散射,物体也就变得容易透明——简单来说,光线越容易穿透,生物的隐身效果就越好。部分海洋动物之所以可以变透明,是因为它们始终朝着“扁平化”的方向进化,通过极限压缩身体,使自己达到近乎透明的状态。部分叶形幼体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厚度压缩到1毫米,说是“纸片虫”也一点都不为过。

但作为陆生动物,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一是陆生生物与空气之间的折射率差异较大,无法达到海洋生物与海水之间的效果;二是气压与紫外线的存在使得陆生动物必须保有骨骼结构与色素,进一步降低了陆生动物透明化的可能。按照这个原理,在人类掌握将自己压缩成二维生物的能力之前,隐身术都将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不过,我们从未停止对未知的探索与对自然的学习,或许有一天,这个梦想会成为现实吧。

“威吓派”——狐假虎威,永不过时的求生技巧

“狐假虎威”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成语,也是屡试不爽的处世套路。从人际交往到国家纷争,都讲究强势外露,弱势内藏,哪怕真的很菜,也要装出很猛的模样。数千年前的孙子也深谙此道,在《孙子兵法》中直抒胸臆:“兵者,诡道也”:在战场上搏命。不懂点阴谋诡计、耍一些小手段,是不可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的。

有了伟人提供的思想指导,各路军事家都在“狐假虎威”的路上越走越远。二战时期用无线电台、充气坦克和纸板飞机把德军数万人溜得团团转的“幽灵部队”,真实人数加起来也就1000人,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艺术家、音响师与插画家,堪称二战期间的最大骗局之一。

在自然界,也有些动物为了自保,走上了狐假虎威的道路——比如模仿毒蛇脑袋的蛤蟆。作为熟读《狐假虎威》典故的好学生,刚果巨型蟾蜍有着“要么不装,要装就装最强的”的伟大志向。在被各路毒蛇反复蹂躏的漫长岁月里,刚果巨型蟾蜍确定了自己要借威的“老虎”——加彭咝蝰。

加彭咝蝰是非洲最强的毒蛇吗?并不是,但这并不妨碍加彭咝蝰成为全非洲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毒蛇种类。单论毒性,非洲大陆上比咝蝰属更毒的毒蛇比比皆是。但咝蝰属放毒往往是“加量不加价”,一次灌个够,用“量”弥补“质”的不足。作为蝰属中身材最伟岸的老大哥,加彭咝蝰体长可达2公尺,口中的毒牙长度足足有5厘米,咬一口能注入整整7毫升的毒液,目标不死绝不松口。如果不是趴在地上蠕动的样子过于呆萌,加彭咝蝰真能让人闻风丧胆。

有了心仪的模仿对象,刚果巨型蟾蜍便开始了自己的漫漫“易容”路。经过多年的进化,在外形上,它与加彭咝蝰的脑袋几乎无异。当然,在这个很难界定抄袭与否的时代,只因为二者长得像就说是蛤蟆抄袭蛇,实在是有失偏颇——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即使基因完全不同,动物也有可能在外形上进化得很像。不过,在加彭咝蝰和刚果巨型蟾蜍的案例中,这种偶然基本可以排除。因为刚果巨型蟾蜍模仿加彭咝蝰的证据,至少包含如下几点:

首先是外形——这个是最直观的证据。无论是身上的体色、斑点还是条纹,刚果巨型蟾蜍都与加彭咝蝰的头部近乎完全吻合。同样是做假货,蛤蟆居然能做到这种地步,其工匠精神足以令一众假货厂商汗颜;其次是防御架势。在遇到危险时,刚果巨型蟾蜍会发出和加彭咝蝰一样的咝咝声,并且同时上翘身体,做出类似加彭咝蝰的预备进攻姿势;最后是地域重合。加彭咝蝰和刚果巨型蟾蜍的分布地几乎是重叠的,前者稍广于后者,没有加彭咝蝰的地方也找不到巨型蟾蜍的踪迹。有这三条完整且互为补充的证据链,科学家才得出了刚果巨型蟾蜍模仿加彭咝蝰的结论。

刚果巨型蟾蜍模仿加彭咝蝰的现象并非个例,事实上,物种在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为躲避捕食者而模仿其他物种的行为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像刚果巨型蟾蜍这样全面模仿的极端案例,生物学界将它命名为贝氏拟态,特指一个无毒可食的物种在形态、色型和行为上模拟一个有毒不可食的物种,从而获得安全上的保障。

贝氏拟态最著名的例子是无毒的奶蛇模仿剧毒的中美珊瑚蛇。它们都有红黑黄三色体色,也有着相似的体纹构造,一般人很难将它们一眼区分开来。为了防止人们因为区分不清而受到伤害,美国人民编了一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提醒大家两者的区别:“红连黄,杀人狂;红连黑,小绵羊(Red Touch Yellow, Kills a Fellow. Red Touch Black, Friend of Jack.)”。遇到性格温顺的奶蛇可以挑逗一番,遇到心情不好的中美珊瑚蛇,就只能祝你好运了。

或许是这一招太有用的缘故,久而久之,地方霸主们也修炼起了这门武功。与为了保命的刚果巨型蟾蜍与奶蛇不同,它们修炼这门功夫,只是为了更好地捕捉猎物,填饱肚子。其中的高手,是可以释放飞蛾信息素的流星锤蜘蛛。只要肚子饿了,它就会吐出一根坚韧的蛛丝,并在蛛丝末端制作一个粘性极强的丝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流星锤”。与此同时,它会散发出一种类似雌性飞蛾的性激素气味,引诱雄性飞蛾前来“搭讪”,等到雄性飞蛾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内时,它就会挥舞着“流星锤”砸向飞蛾,只要飞蛾被打中,就立刻被粘性极强的蛛丝粘住,变成蜘蛛的美餐。

“伪装派”——为了生存,变成什么都可以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要讲的“伪装派”与前面介绍的“威吓派”属于同宗同源: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这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的生存需要。其中一部分精通“变装”,将自己的外表与习性装扮成剧毒物种的模样,威吓捕食者不要轻易靠近,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贝式拟态;另一部分则精通“伪装”,通过改变体表颜色与形态,使自己在外观上与枯枝、落叶、石头等无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避免引起捕食者的警觉,也就是我们将要介绍的“伪装术”——隐蔽拟态。

提到与自然融为一体,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变色龙——不错,变色龙的确是根据外界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的生物。不过,变色龙并不是隐蔽拟态的代表。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它千变万化的体表颜色不仅仅是为了保命,它还有另一个重大功能——信息交流。变色龙的皮肤像是一块无声的显示屏,沉默而又清晰地展示着变色龙的喜怒哀乐。当它们情绪平稳时,身体会呈现为绿色,隐藏在森林之中,保障自身的安全;但只要遇到危险、竞争,或是有交配需求,变色龙就会一改低调作风,换上浮夸的颜色,已达到警示对方与吸引伴偶的效果。情绪起伏越大,皮肤的变化颜色也就越快。从这个角度看,会主动显威风的变色龙显然不符合伪装派“低调做人、天天装死”的处世准则,便被“逐出师门”了。

那么,有哪些动物可以被称为隐蔽拟态的代表呢?首先,想要被划入隐蔽拟态行列的生物,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存在被模仿的对象;二是存在被欺骗的对象;三是模仿的目的是为了不引起其他动物,尤其是捕食者的注意。也就是说,拟态者必须要通过模仿被模仿的对象,以植物或非生物体的形象成功欺骗天敌,才能被称作隐蔽拟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比较熟悉的代表是枯叶蝶与竹节虫,它们不仅在外表上与枯叶、树枝近似,在遭遇危险时也会一动不动,与植物融为一体,从而避开天敌的视线,保全自己的生命。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植物型隐蔽拟态,还有另外一条分支,被称为异物型隐蔽拟态:凤蝶的幼虫,以及某些小蛾子,在外形上与鸟类的粪便很相似。与枯叶蝶、竹节虫相比,伪装成粪便的它们不仅可以躲避捕食者,还能避免被不明所以的“路过群众”误食误伤,称得上是进阶版的隐蔽拟态了。

除了这大名鼎鼎的三大派别,生物界的弱者们还在不断地开辟新“武学”,寻找独属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两种蝴蝶互相模拟,共同恶心捕食者,同时降低两个物种被捕食率的黑条拟斑蛱蝶与黑脉金斑蝶,这一互助现象被称作“穆式拟态”;模拟马樱丹的花色,诱惑授粉昆虫前来传粉并将其捕食的树兰,这一现象被称作“繁殖拟态”......在比较狮子老虎谁的战斗力更高的同时,不妨关注一下那些看似弱小的“战五渣”,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