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河传奇
文图/李亮
二黄河传奇?难不成是1988年的《黄河大侠》拍续集?
不,是真的除了黄河,还有条“二黄河”,而她的故事真的很传奇。
二黄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上,就在黄河“几”字弯的最北端,属于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河套平原是因黄河泛滥冲积而成,现在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拥有着位列全国前三的1000多万亩特大灌区。
了解地理知识的人们知道,蒙古高原上种庄稼不易,放牧倒是好地方。河套地区年平均蒸发量2300毫米,而降雨量只有130-215毫米,蒸发量几乎是降水量的10倍,如此干旱少雨却能成为全国大粮仓,一定有她神奇之处。
河套地区处在一条奇妙维度带上——北纬40-42度,这是产生优质农作物的黄金维度。而黄河在这里又任性的摆动泛滥,于是气温、光热与冲击平原的水土配合刚刚好,只要灌溉得力,农业就可以蓬勃发展。
而这个北纬40-42度在历史发展中也是条奇妙纬度带,这里恰好就是历史学家们指出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千年来游牧农耕族群之间不仅有拉锯战、还有大融合。早在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就开始移民军垦戍边,历经各个朝代不断发展,终于使河套地区的农业得以壮大。
农业在河套地区能够发展起来,自然证明了人们不断地解决着灌溉问题。河套平原伴着黄河的流向,西南高、东北低,于是人们在黄河上挖了若干口子、建了几十条渠道引水自流灌溉,其中最有名的就有“八大干渠”“十大干渠”。
要是这样“你引水来我耕田”发展下去当然美好了,但是这种粗放“任性”的灌溉是没有节制的,而且只能解决低地灌溉需要,最大的灌溉面积也只有300多亩。
“任性”的灌溉遇上自古以来就相当“任性”的黄河,只能让辛苦的农民白辛苦。河道摇摆不定、洪水干旱交替,河套百姓费力建渠,但一直要面对“天旱饮水难,水大流漫滩”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
上世纪50年代,复杂庞大的“一首制”引水工程体系克服种种困难开工建设,人们把总干渠称之为“二黄河”。
自然创造不出传奇,人民才能创造传奇。
二黄河上马是传奇、建设是传奇,如今传奇仍在继续。传奇故事估计这篇小文写不完,我们心怀敬佩和感动,选几个点讲讲。
二黄河在黄河北岸顺河而建,只从一个地方建闸坝取水,然后开出四个分水枢纽,以前大大小小、各自为政的取水渠道由此得到有序统一的管理。从一个地方取水,就叫“一首制”,这个取水的地方有个三盛公村,于是取水工程就叫三盛公水利枢纽,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闸”。
黄河是自然的一部分,有滩涂、有摆动、有洪水、有干旱,但是二黄河是人工的,稳定而可控,于是从二黄河取水灌溉农田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更为重要的是,二黄河解决了河套地区高位取水的问题,这为1000多万亩灌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二黄河形成了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七级引水灌溉体系,覆盖整个河套地区。总干渠全长230公里,相当于清朝皇帝从北京到承德避暑的距离,而深入田间地头的支斗农毛渠共有8万多条,加起来的长度为6.4万公里,相当于绕了地球赤道一圈半。
为了避免眼花缭乱,将二黄河灌渠系统简化为图中红色部分,请忽略中间的细节。
图里,陪伴在红色二黄河身边的还有一个绿色系统,这又是一个传奇故事。
农田不能只是灌水,地下水位上升,毛细作用会把含有盐碱的水带到土壤表面,之后蒸发作用把水变成汽带上了天,但是盐碱却留在了地表,有害于农作物生长。
河套地区尤其如此,本地区本来就有原生盐碱,而黄河每立方米水里也含盐0.3克。河套地区蒸发量大且坡度小,灌溉之后很容易形成盐碱地,所以灌溉后还要排水,农作物喝水同时,余水向低处渗流排走,保持地下水位不上升,这样原生盐碱和黄河水里的盐碱都可以被带走了。
所以人们在建设“二黄河”之后不久,又开始建排水工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挖了“总排干”,最终形成了一套总排干沟、干沟、分干沟、支沟、斗沟、农沟、毛沟等七级排水配套体系,也就是前面图中画的“绿色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灌区盐碱问题。
走在田间地头,常常会看到一边是条水渠,一边是条水沟;水渠追求效率,用混凝土衬砌,加速流水、减少下渗,而水沟则慢慢汇集水流,用生态的方式净化排水。
整个“渠”体系和“沟”体系也都是这样的方式。排出来的水最后汇总到平原最北侧的总排干沟。这条最大的“沟”是阴山脚下的原黄河故道乌加河改造而来,沟里的水通过红圪卜扬水站进入乌梁素海。
同样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辛改造和修复,昔日几乎干涸、污染严重的乌梁素海成为了今天的“河套灌区之肾”,汇集农田排水和周围的山洪水,以生态方式过滤净化湖水,再将部分湖水通过乌毛计泄水闸返还给黄河。
如今的乌梁素海是地球同一纬度线上最大的湿地和候鸟栖息地。总面积293平方公里,接近5个西湖景区面积的总和。这里芦苇丛生、鱼翔浅底,生活着600多万只、260多种鸟类,维护着西北大漠之地难得的生物多样性,上演了第三幕传奇。
二黄河、排水系统、乌梁素海形成了一套类似人体动脉血管、毛细血管、静脉血管、肾等等组成的生命循环体,成为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共同体,着实令人惊叹神奇。
当然神奇的还有很多,比如如同都江堰般分水的三盛公枢纽、分凌防洪又生态补水的体系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讲述了。而现在,为了百姓幸福安康,更多的传奇故事陆续上演,农田要节水灌溉,大漠要护以绿洲,沧海桑田、青山绿水,久久为功。
传奇故事有多么精彩,河套灌区建设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就有多么巨大。“二黄河”这样一种一河之下、万河之上的名称,足以凸显他们在百姓心中的英雄地位和伟岸形象。
如今的河套地区风景优美、良田万顷,三盛公水利枢纽、二黄河主干渠、乌加河总排干沟(红圪卜扬水站)也荣升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一红二黄三盛公”的文旅之地,就如同乘坐中欧专列的“天赋河套”品牌农产品一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播着黄河文化,讲述着二黄河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