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一名空姐深夜搭乘滴滴顺风车,惨遭司机杀害;同年8月,浙江乐清一位年仅20岁的女性乘客搭乘滴滴顺风车时,同样遭到司机强奸并杀害。两起悲剧引起社会对网约车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滴滴顺风车业务随即正式宣告下线,至今尚未恢复。滴滴不在的日子里,用户需求仍然只增不减,不论是新入场的哈啰、钉钉,还是复归的高德,都企图填补这个巨大的市场缺口。然而,安全永远是悬在顺风车平台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樯倾楫摧的惨痛后果。
滴滴顺风车事故发生后,有不少创业项目试图通过区块链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的打车链,还有非经营性的公益APP溢起拼车,前者发布白皮书后逐渐走向沉默期,后者平稳运行三年多之后,据开发者Bob表示也出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这些跃跃欲试的新产品,不禁引人发问:区块链技术真的能解决打车软件的根本问题吗?
打车软件遇上区块链:安全第一,激励第二
打车软件项目结合区块链,主要出于两方面需求:一方面,提高乘客的安全保障,主要就是减少乘客使用顺风车功能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优化分配激励模型,提高司机收入的同时,建立包括外卖、出行等相关服务在内的链上生态,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想要弄懂为什么区块链能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区块链的基本概念说起。
2008年,中本聪发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被认为是区块链技术的开端。两年后,中本聪认为尚处摇篮之中的比特币经不起冲突和争议,明确反对维基解密通过比特币打破金融封锁一事,随后彻底消失,而区块链技术则曲折发展,形成如今百花齐放之势。
根据比特币和其他区块链系统的白皮书,可以总结出区块链的基本特征:属于一种分布式账本,但和以往存在的分布式数据库不同,任何人都可以架服务器接入某个区块链网络,成为其中专门记录数据的节点——这就好比地球村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全球记账网络的记录员,每个记录员都有一本可以无限记录所有交易的账本,在记录员足够多的情况下,其中少数账本遭到损毁和篡改没问题,仍然可以通过多数账本的全记录账本找回数据,这样就保证了区块链系统足够去中心化。
与此同时,任何信息都可以写入区块链,创建一个个对应一串特定数字与字母(哈希值)作为标记的区块,一旦区块中的内容改变,当前区块和后面所有区块的这串标记就随之改变,由于节点已经分布式储存了数据库的内容,黑客只有占据全网算力的51%以上才能成功改动这些内容,这在目前看来是天方夜谭,因而保证了上链内容的不可伪造和不可篡改特征。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伪造和不可篡改这三大特征,让打车软件可能借此解决安全和分配问题。
安全方面,每一笔打车应用的交易都可以视为一次协议,打车数据上链的本质就是电子合同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即把合同内的时间、地点、价格、对象等的关键信息都上传到特定的区块链。这一过程最理想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所谓智能合约就是将流程代码化,使其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因此,不论是交易双方,还是平台方,都难以篡改打车记录,也无法擅自伪造数据,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扣款。
如果实现了这种结合,在滴滴顺风车的两起案件中,用户察觉到潜在危险时即可将数据一键分享出去,让亲友和警方在第一时间获知真实情况,而无须先由平台提供或验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惨剧的发生和减轻伤害程度,该项技术普及后,也能让有潜在犯罪心理的一方有所顾虑。
分配方面,传统打车应用通常在早期通过大额优惠券吸引乘客,并通过不收服务费来让利司机,如果资金支持充足,在竞争中存活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之后就能提价获利。区块链技术为打车应用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思路:平台可以发行区块链上流通的数字权益证明——通证(Token),一般是价值与平台或生态参与者的活跃度呈正相关的实用型通证(Utility Token);平台可以在符合所在地区监管的前提下,对于通证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向有资质的投资主体融资,或者通过激励方案,让司机和乘客在使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通证奖励,和平台及其未来生态之间产生直接的利益关联。
当司机和乘客双方的利益都和平台生态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享受整个生态的发展红利,如发生对此不利的事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利益,理论上所有司机和乘客也扮演监督者的角色,这对他们自身行为也会有所约束。
然而,区块链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大众认知跟不上技术迭代速度,不论从监管还是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和打车应用的结合都还是相当超前的实验,尤其是在优化分配问题方面的探索。对此,笔者采访了十多个从业经验超过两年的区块链行业研究者和项目管理层,受访者普遍表示短期内不看好这一应用方向的落地,但部分受访者看好长期的发展,认为区块链打车应用的难点一在于现有技术自身的限制,二在于共享经济通证模型难以一开始就尽善尽美,一旦上链,修改规则将举步维艰。
双重挑战:区块链技术难点和共享经济模型问题
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区块链网络中负责记账的全节点数量越多,越能保证它的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性,但每笔交易在区块链网络中的等待确认时间也会越长。对于打车拼车这类高频交易的应用场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早期区块链显然难以满足需求。
想要减少等待确认的时间,有很多解决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改变共识机制,即区块链网络中奉行的“法律”,比如将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PoW,Proof of Work)改为权益证明(PoS,Proof of Stake),即不再根据算力大小来决定记账和获得奖励的权重标准,而是根据持有的通证数量多寡来取得记账权;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代理权益证明(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即引入少量超级节点来代理所有人记账,有点像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简化版本,只需要作为代表的超级节点确认即可完成交易,但其本质仍属于多中心化,存在超级节点作恶的风险。如此一来,也就构成了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安全、平等共识(去中心化)、效率三者不可兼得。
帝国理工金融科技学会联合创始人、萨塞克斯大学可持续金融博士陈钰什受访时提出,现有的滴滴和Uber等打车应用,本质上是聚合经济,即使平台自己充当中介或者车辆管理者来实现信息收集和分配,并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但目前由于国家信用体系并不健全,基于公司背书的情况下仍然有安全问题会发生。想要实现共享经济,必须解决信用问题,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技术平台可以使价值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完善激励模型,二是物品及服务可以随时随地以可靠可信的方式共享。陈钰什认为,比起技术本身,国家的数据政策也颇为重要,对个人数据权益的保护和社会征信系统的实现将赋予共享经济更多可能性。
对于打车应用平台而言,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商业目的在于覆盖外卖、出行等相关服务,构成更加庞大的生态体系。这就要求平台去连接尽可能多的相关应用资源,将其纳入生态之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采用前文所述的DPoS机制,让生态合作方担任类似“人大代表”的超级节点,通过区块链技术直接实现利益捆绑,既让生态合作方投入资源,又让他们受到持有通证的用户的投票监督,化现有聚合经济为真正的共享经济。
巴比特副总裁、比原链运营总监马千里则更看好区块链技术在打车应用中的局部功能创新,比如借助区块链技术让打车派单系统更加公正透明、收益分配更加合理等。他提到,未来区块链资产的重要程度将远大于区块链应用,先有杀手级资产,后有杀手级应用,因而更应重视Facebook的数字货币Libra、纳斯达克新型证券交易系统Linq等区块链和资产领域的结合。
马千里的观点基本代表了大部分从业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即认为打车应用结合区块链技术的最大难题在于生态通证和法定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也更加看好区块链和金融方向的结合。
归根到底,区块链技术在现阶段对于打车软件,尤其是顺风车功能的价值,主要在于提升安全性方面的辅助作用,即通过合同信息上链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不可伪造、不可篡改、更加可靠的永久证据,便于快速分享和举证,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有犯罪动机的一方产生威慑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悲剧的发生。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顺风车的安全隐患,要求社会信用体系更加成熟和智能化,这不仅仅需要区块链技术的参与,还需要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和相关硬件的创新升级。
仅就国内而言,打磨数年、近期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1]或许能带来根本性变化。再过数年,我们或许可以想象这样的高度智能化生活场景:
一位女性乘客通过打车应用成功打到顺风车,她账户中相应价值的DC/EP以及司机的保证金即刻转入平台设定的智能合约中,而平台方、保险公司、监管机构等也会接入该智能合约。
行程中,司机和乘客的一举一动受到摄像头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监测系统监督,如发生安全隐患,即可触发相应预警处理方案,通过智能合约扣除相关责任方暂存于合约中的资金,并向受害者自动发放赔偿。与此同时,距离事发点最近的公安部门也会在第一时间收到位置等信息,最大限度防止犯罪事件的发生。
除此之外,由于DC/EP就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版本,理论上可以和平台通证之间建立数字货币交易,很大可能也会促使未来公司、用户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将不同主体的行为、资产和信用真正连接到一起,为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对于整个社会产生良性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
虽然这样的愿景看似遥远,需要更多人的投入和推动,但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正如Polkadot创始人Gavin Wood所言,“我们应该用科技而不是科技公司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现阶段鱼龙混杂的区块链打车项目并非问题的真正解决者,不论它们出现什么问题,科技都仍在向前迈进和解决问题。区块链技术对于顺风车安全隐患的解决,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口,一旦它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已经迈进最理想的智能化状态。
[1] DC/EP,即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和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的缩写,主要应用场景是法定货币和支付功能,一方面,或将结合区块链技术的货币数字化,解决目前M0(纸钞和硬币)易匿名伪造的问题,减少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不预设技术路线,力求满足零售级别的高并发性能,使用便捷、匿名性好,既能解决现有电子支付银行帐户紧耦合模式的隐私问题,又适用于小额零售高频支付。
参考资料:
[1] Satoshi Nakamoto.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2018.
[2] Andreas M. Antonopoulos,Mastering Bitcoin: Programming the Open Blockchain[M].Sebastopol: O'Reilly Media, 2017.
[3] 阿尔文德·纳拉亚南、约什·贝努等. 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 [M]. 林华、王勇译,中信出版社,2016.
[4]新浪科技:快的创始人陈伟星回归网约车 用区块链解决安全问题,https://tech.sina.com.cn/i/2018-08-30/doc-ihiixzkm2363656.shtml,2018.
[5] 第一财经:穆长春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了五年,现“呼之欲出”,https://www.yicai.com/news/100291222.html,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