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余韵—华西秋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说到华西秋雨,很多人会想到11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是什么样的雨引发诗人如此沉醉,得此佳句?穿越千年,“雨”韵未了,让我们“却话巴山夜雨”,一起揭开华西秋雨的神秘面纱。
何谓“华西秋雨”?
每年进入九月,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开始进入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时节。而西南地区却常常阴雨连绵,天无三日晴,这是因为“华西秋雨”登场了。华西秋雨也是一种季节性的气候特征,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四川、贵州、云南、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和陕南及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其中尤以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贵州的西部和北部最为常见。在气象上把这段时间华西地区的降雨统称叫做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的“家世”背景
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冷暖空气的相遇形成降水,在中国的大型降水过程排行榜上,与天气系统背景深厚、大名鼎鼎的江淮梅雨“梅姐”相比,华西秋雨可以说是个“小谜妹”,“家世”背景颇具特色。
每年进入9月份以后,影响我国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西一带。同时北方冷空气逐渐开始活跃,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频繁南下的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相遇,加上地形阻挡,冷暖空气容易滞留在华西地区,冷暖空气两种力量的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使得降水持续,形成连绵不断的降雨,便形成了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的“性格”特点
诗意的名字,绵绵的秋雨,华西秋雨是妥妥的一枚四川“软妹子”。由于进入秋季以后,暖湿气流通常不及盛夏,降水强度相对夏季时候的降水要弱,形成持续绵绵的雨。“强度弱,雨日多,持续时间长”是这“妹子”的个性特色。9月至10月四川盆地大部地区连续7天以上的阴雨频率可达40%至50%,造成华西地区这一时期阴雨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
华西秋雨这“妹子”生活相对规律,乖巧时一般出现在9-11月,常年平均开始时间为8月31日,结束时间为11月1日。调皮时,从8月下旬开始登场了, 11月下旬才撤退。但她也并非每一年秋季都出现,有时候也会犹抱琵琶半遮面,个性特征不明显。资料表明,从1980 年代中后期至2000 年华西秋雨曾出现“溜号”中断现象,21世纪开始又神秘地“复出”了。
华西秋雨还是一个“夜猫子”,还特别喜欢在夜色中穿行。受当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夜雨率高也是华西秋雨的一个重要特点。资料显示,华西秋雨期间,各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60%至70% 左右。据《大气科学辞典》记载,重庆、成都、达州、乐山、泸州一带夜雨量占总雨量的72%。虽然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夜雨现象,如“潇湘夜雨”,但都不如华西夜雨来得勤,雨量大,影响范围广。
“巴山夜雨涨秋池”生动的描述了华西夜雨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入微观察。触景生情,绵绵的秋雨,绵长的夜思,涨池秋水一般涌上心头,此情穿越千年,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灵犀和共鸣。“秋风夜雨”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风雨悲秋的文学意向。
华西秋雨的利与弊
华西秋雨,你可不要被她的名字所迷惑,这貌似温婉的“软妹子”,有时也喜欢耍点小脾气,走极端,造成相对集中且雨量较大的秋雨,导致出现秋汛,引起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特别是在川西高原、甘肃陇南、陕西南部的汉水河谷、关中,四川西部等地,地质结构复杂,加上地形影响,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更大。2017年华西秋雨引发多地遭受暴雨洪涝及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每年9、10月份,也是旅游的旺季。如果你到这些地区去旅游,要注意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质灾害、雷电等危害,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对农业来说,长时间的阴雨绵绵导致气温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导致不成熟作物生长期延长,已成熟的秋粮发芽霉变。同时连阴雨光照不足,会造成蔬菜水果甜度不够,色泽不够鲜亮,影响果蔬品质品相。
降雨也并非毫无益处。秋雨多,对西北一些较干旱的地区来说,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土壤的蓄水保墒。也可以进行水库、池塘及冬水田蓄水,预防来年的春旱。同时,对于日照时间较少的四川盆地,夜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农业资源,尤夜间下雨不会影响日照时长,白天晴天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又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物产富饶的“天府之国”应该也有华西秋雨的一份功劳。
说到华西秋雨,千年未了的不仅仅是诗情画意,更多的是发现自然之美,分享科学之美,传播文化之美,体验生活之美。在这醉美的秋天里,让我们用心感受“巴山夜雨”,领略“风”情“雨”韵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