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一个颇为无聊的诊断,和它背后的故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创
对科普科幻青年创作人才进行遴选和培训指导,支持青年人的创作
收藏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笔者出生于华北一个普通的十八线小城,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吃穿用度,节俭勤恳,过着普通的日子。唯独常放心不下几十公里外的老母亲,又碍于家中无车,于是常从小镇广场临时雇佣出租车,请司机一路颠簸,往返两地,一来二去,也有了熟悉的司机师傅。

司机姓刘,父母都叫他刘师傅,我们这里叫他老刘吧。

老刘是个仔细人,一台捷达车总是被他擦洗得干干净净,车内简单的座椅套都一尘不染,没有一丝出租车常闻到的烟草味,连后备厢垫都是整齐如新,只不过总是被父母大包小包塞得满满当当。

我虽然在省城读医学院,假期回家后,也常随父母,在老刘的车里,清晨出发,奔向熟悉的故乡。

雪天、雨后,都曾颠簸在老路上。路的尽头,是奶奶站在老屋外,倚门而望。

车到目的地,老刘才放心地抽支烟。母亲拿出一张一百元,老刘总是笑呵呵:“咱还是老规矩,八十”。

我也在车上听老刘讲他自己,他的家和幸福的日子。

老刘的儿子学业有成,在南方的一家医院做骨科医生,有优渥的生活,有时父母想用车给老刘打电话过去,他不好意思地说没法出车了,儿子要回来,得开车去机场接儿子。

十年的时间就这样如风而去,奶奶因癌症走完了她的一生,故乡回去得少了,父母也买了自己的小车,老刘也渐渐不被我们提起。

直到那一天,自家车有他用,母亲又要回故乡看望亲戚,再次想到老刘。

电话接通,另一头却是老刘的妻子:“对不起,他已经走了……”

几天前,老刘送完去火车站的乘客,从国道上返回家途中,被司机同行发现车停在路边已不知多久,早已没有抢救的机会……

我不知道老刘在出租车里东奔西走的岁月里是否有过前兆的症状,即便有,或许怕耽误工夫,也或许怕拖累儿子工作,总是忍忍就过去。但最后一次发作,却彻底摧毁了他珍重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愕然中,仔细回想,老刘的面容,脸色,眼睛的昏黄,每次下车后的吸烟习惯,无不指向一个高风险的某种病人,如果他有一言一语的主诉,我可能马上就力劝他接受正规诊治,或许能逆转这个结局。

老刘的故事结束了,一个平凡人普通人的一生,也是众多操劳一生的普通百姓的写照。

如果老刘能早一些重视自己的病痛,那么接下来,他将和其他患者一样,或许是在终于抽出的闲暇,或许在胸痛突发的深夜,赶赴就近医院,从某位心内科医生的诊断里看到自己的初诊:

冠心病

可怕吗?听起来一点都不可怕。

冠,代指首尊,上上之位,与有荣焉;心,代指内核,吐纳脉血,可依可附。

冠心病,听起来一点都不像癌症或肿瘤这么刺耳。后者一旦诊断,我们往往迅速调动起全家的资源和精力,刨根问底去探寻:良性还是恶性?怎么治?多少钱?活多久?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血管瘤,都让老百姓头皮发麻,恐慌不已。

但冠心病不一样,它被提起的次数太多,指代的意义太宽泛,而且这三个字温柔贴切,听起来没有什么杀伤力。

甚至还有点无聊。

但是,最歹毒之人,往往不以狰狞面目示人,而是永远一幅翩翩君子之态。

有没有疑惑过,为什么常常听说肺癌、肝癌、脑癌、宫颈癌、血癌、皮肤癌,但是唯独没有听说过心脏癌?

这涉及到一个很前沿的医学研究,其中涉及细胞周期理论的一些知识和假说。总结而言,那就是心脏的肌肉细胞,在成年以后,就基本停止了分裂增殖,失去再生能力。癌症的发生依赖于基因突变,没有活跃增殖的心肌细胞里,很难产生突变累积,也就很难发展成为癌症。(最新研究参见:Regulation of Cell Cycle to Stimulate Adult Cardiomyocyte Proliferation and Cardiac Regeneration.Cell. 2018 Mar 22;173(1):104-116.e12.)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心肌的毁损,意味着永远。

冠心病,是心脏的不断毁损过程。

现在,请伸出你的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左胸,感受一下无时无刻不在跳动的心脏,感受它的力度,节律,想象一下血流在心房、心室、大动脉中高速导流的样子。这个强大的生命发动机的能源,完全来自冠状动脉提供的血流。如果把主动脉比作树干,那么冠状动脉就像是树干下的根,主动脉中的含氧血液在离开心脏之前,首先拿出5%的血流反哺自身,以每秒约4毫升的效率,沿着心肌表面的冠状动脉注入每平方毫米2000-3000根的毛细血管。

冠状动脉太细了,回忆一下吃过的拉面吧,主干部位最粗也就这么粗了。就是这样的血管,在一片漆黑的心包内部,为生命进行灌注。

冠心病的发生因素,充斥着大街小巷、学术刊物和养生杂言,常识与伪科学并存,更加无聊。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吸烟、体育锻炼、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等等。

这些状况,人人皆知与心血管病有关联,但很少有人为此而极度焦虑。

相比之下,我们更焦虑的是如下这些:

收入何时翻番?房价如何触及?幼子哪里入学?晋升如何实现?生意如何谈成?

简言之,我们往往愿意倾注更多的代价,去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扯远了。

总之,人只要活着,冠状动脉的老化就必然发生,而上述危险因素的存在,则是让这一过程大大加速。

细细的冠状动脉里,管壁内悄然发生着胆固醇的积累,胆固醇被清理它的细胞吞没后,不断堆叠、增厚、变硬,靠近血流这一侧的管壁吸引着血小板、纤维、钙盐的纠缠。

最初,它只是一块油腻的黄色斑块,像粥一样;

后来,它变得富有韧性;

最后,它硬如石头,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毁灭它的存在。

这些石头,就在细如面条的冠状动脉里,永远存在,直至在某时某刻完全阻塞这一支的血流。

下游的心肌,被活活憋死,永不复生。

这就是冠心病。

从它发生的危险因素,到参与到其中的每一种生化组分的作用,到最后的致病过程,都有无数医学研究人员为此付出了终生的努力,写就了数千页的教科书和浩如烟海的论文资料。

但医学的复杂性也在于此,宏观的因素下,牵涉到各种可查验的生化指标,每种指标都对应着构成它们的产生与代谢过程,不同组分的产生与代谢之间又存在着此起彼伏的联络,这些联络对应着每种成分的分子结构,分子结构特点又与它们辗转血细胞、出入心肌的通路相关,这些通路的开放与关闭都涉及一系列高度自动化的变化过程,搞清楚这每一过程需要一个个筛选验证和它们有关的结构标识,筛选验证的过程都需要各种既定的实验方法来重复……

这背后,依然是无数艰辛枯燥的实验室研究,是大量数据和观测结果的分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旧无法彻底阐明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就像其他任何疾病的探索一样,因与果都已经高度多元化,每条线索都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的终生职业,线索没有终点,就没有结论,更不可能应用到临床上反哺诊疗过程。

医院里,总有患者或家属习惯性地说:现在医学都已经这么先进了,为什么还是不能……

理解了上述体系,也就自然会感到现代医学研究的无力。

回到冠心病,当冠状动脉开始堵塞时,心脏自己是不会有痛感的,人体所能感受到的痛感只不过是心肌缺血的间接体现。缺血后的无氧代谢产物,用电的形式刺激到了心脏周围网状的神经末梢,再一路回传到同一水平的脊髓,脊髓利用自己的中继作用,转而引起了其他部位的放射痛。

这就是心绞痛。

严重的心绞痛是没有人能够忍受的,因为痛的同时带给人的是濒死感,想象一下把头浸泡在水中,憋气到极限险些呛水时的体验,这就是濒死感。

没有医学常识的人,往往把人体的组织与器官想象成简单的堆叠排列,不是的,体腔内的各器官之间都有相应的膜结构包裹,膜内则分布着或多或少的神经丛。缺血后这一电传导过程,如果因为神经丛的感知不那么灵敏,那人体可能完全感知不到心肌缺血的存在。不怕疼,不代表你能忍,而可能是迟钝。

有人终生没有心绞痛,最后一击即中。

我又想到了老刘。

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是国内顶尖心脏专科医院的外科医生,日常琐碎都离不开心脏二字,因胸痛不适而求助的亲朋亦不止一二。但没想到的是,日日与患者交代的猝死风险竟然在老刘身上应验。

初期的冠心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但如果冠状动脉的狭窄已经明确存在,则需要想办法重使其再通,最大限度地重建血流。

这一过程可以“攘内”或者“安外”。攘内,是通过专用的导丝,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方式,谨慎地把用于再通血管的支架送入狭窄部位,定位——投放——检验,血流通了,成功。

但如果一条公路的拥堵不是局部的,而是放眼望去全是汽车长龙,也就是多支冠状动脉的弥漫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支架的疏通很可能无法达到满意的血运重建效果(支架的长度和可及范围有限,盲目的血管内操作可能有捅穿血管的危险),此时必须进行安外,也就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俗称搭桥手术。

本文要说的其实就是搭桥手术,我们留待后文细细阐述。

我所在的医院,以专攻心脏疾病的诊疗闻名于世,每年完成介入手术数万,心脏外科手术万余。放眼全国,2017年冠心病的介入手术为75万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搭桥手术)4.5万人(数据来源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二者相加,我国每年能提供给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只有80万人。

我国冠心病人有多少?

据推测,1100万。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这是一千多万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可能是年迈的父母,

可能是家庭的顶梁柱,

可能是叱咤职场的精英

可能是资产雄厚的巨贾

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理由。

但即便心如明镜,冠心病的进展,依旧在黑暗之中。

直至突然有一天,夺走一切。

死去元知万事空。

更可怕的是,当下的冠心病患者,大多是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人,人生的前半程经历了清苦与劳作,直至后来才出现导致冠心病的系列因素。

而今天呢?

看看你我周围,我们无法目测一个人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但我们完全可以肉眼估测一个人的体重。看看我们周围的青年乃至儿童,有多少人在超重和肥胖下幸免?

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7-18岁青少年超重率达到12.1%,而这一数字在1985年仅仅是1.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

即便如此,比起这些,我们更焦虑的,依然是收入、房价、入学、晋升、生意……

待这些孩童长大之后呢?

细思恐极。

谨以此,唤起读者对冠心病的理解,和正规治疗的关注。

公众号:帝都小手刀客。

一个有温度的心脏外科医生,讲故事,做科普,当然,更要精于本行。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