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银杏:金色的浪漫 ——评《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创
对科普科幻青年创作人才进行遴选和培训指导,支持青年人的创作
收藏

文/王怡萌

在我高三的深秋时节,正是我因备考而忙得焦头烂额,生活一片天昏地暗之际。某日走过教学楼下时,我惊喜地发现那里的银杏树仿佛一夜之间被染成了金色,那种感觉就仿佛是昏暗的乌云之间的一丝阳光,让人总有种挣脱同样昏暗无味的生活的冲动。终于,为了不让老师发现这种“开小差”行为,我拉上我的朋友趁着上午课间广播体操结束后那仅有的几分钟,快步流星地赶到那里。但是,可供“欣赏”的时间毕竟极为有限,而可供拍照的手机也被家长和老师禁止携带,我们只能在一地的银杏落叶中捡拾起几片品相不错的,便马上奔向教室,趁着老师还没走进教室门的时候,拿起那本几乎当时人人必备的、厚达千页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轻轻地把这片银杏压在里面。此后,每次查阅字典不经意间翻到那片叶子的时候,心情总会有些恍惚和闲适,仿佛在一瞬间,自己从这样单调甚至苦涩的生活中走了出来,走到了那片金色的银杏林。于是,这片小小的、黄灿灿的、像蒲扇一样的叶子便成了那个时候最简单的浪漫与奢侈。第一次看到这本《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时,我脑海中便浮现出了这段关于银杏的故事。

因此在阅读之前,我虽然有极大的兴趣,但是禁不住有些担忧:作为一本科普书籍,那么它是不是会按照“科学”的方法,把银杏肢解、粉碎、放大,放在显微镜的视角下让你去“欣赏”它的细胞质、细胞壁,或者是含有什么钙铁锌硒之类的“营养元素”?纵然多多学习科学知识并没有什么坏处,可是如果全书按照这样的方法写作的话,那个属于我的“浪漫的银杏”的记忆今后恐怕会荡然无存,说不定就会变成细胞质、铁、钙等等“科学元素”冷冰冰的集合。

幸好,这本书很好地保护了我这段特殊年代的浪漫回忆。虽然这本书确实也介绍了银杏的生物结构、繁殖方式、和药用价值等等,例如,仿生农药专家利用银杏体内的杀菌抑菌成分制出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银杏叶药物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银杏叶可用作抗生素的替代品被加入牲畜饲料中;银杏活性炭可以净化空气等。这样全面的介绍确实大大增加了我对银杏的科学知识。

但是,真正让我惊讶的是,作者将大部分的篇幅放在银杏的历史故事、诗歌、化作和精神价值等等。原来,画家尹瘦石的名作《乡情》,正是借由一棵普通的银杏树表达了对故乡的忧思;在那幅画中,其中的人物周遭似乎都因战争的动荡而故迹无存,只有那村口的银杏仿佛还像他50年前离家时一模一样,在等他归来。原来,在广岛、长崎遭受核难而被夷为平地后,原本不可能再有任何植物生长的核辐射地带上,一棵银杏树竟然冒出新芽,健康地生长着;看到书中那棵新生银杏的照片,我突然想到,那些失去一切的人们在看到这抹绿色时能够升起何等的希望和感动。原来,银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白垩纪,与恐龙相生相伴;面对书中那颗银杏化石,我们仿佛可以穿越亿万年的沧桑,感受人类的渺小与短暂。在整本书中,我跟随着伯伯和可爱的“小金果”小朋友一起,欣赏过往一个又一个诗人歌颂银杏的生生不息,看一个又一个圣贤把银杏当作圣书而值于自家庭院、视为珍稀。于是,我原来印象中单薄的银杏叶仿佛变得立体了,它夹带着历史的沧桑、生命的顽强和超脱世俗的气节。

曹老师在书中提到,一本成功的少儿科普读物,同时也应该起到对成人进行科普教育的效果。在如此全面的对于银杏知识的介绍面前,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个孩子,听曹伯伯讲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合上书,我又想起了属于我的那片银杏,我和我的朋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节,回到了那片金色的树林,回到了那个属于我的金色浪漫。

Image title《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曹福亮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1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