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在夏日的世界与他者相遇 ——评美国自然文学译作《夏日的世界》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创
对科普科幻青年创作人才进行遴选和培训指导,支持青年人的创作
收藏

文/姚利芬

贝恩德·海因里希是佛蒙特大学的生物学荣誉教授,被誉为目前仍健在的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之一和名副其实的梭罗的信徒,在《夏日的世界》中,他分享了佛蒙特州和缅因州的家中进行的有关动植物的思考和实验。“林蛙为什么在交配前会组建合唱团?”“毛虫为什么要变色,有时还要模仿成蛇的样子?”——切莫以为它是一本干巴无趣的百科科普读物,相反,它充满了物之生趣与深入立体的物之思索。

一、散而有凝的篇章设计

《夏日的世界》由23篇短文组成,构建成了一个反映夏日世界的整体映象。23篇散文顺次为“为夏日做准备”“苏醒”、“林蛙”、“早归的鸟”、“白斑脸黄胡蜂的巢”、“泥蜂及其行为”、“灰蝶”、“充满艺术感的食客”、“伪装大师”、“赛大蚕蛾”、“大蚕蛾濒临灭绝”、“新英格兰天牛”、“飞虫”、“蜂鸟与啄木鸟”、“死亡与复活”、“极端的夏季”、“苔藓、地衣和双叶不死草”、“永远属于夏季的物种”、“蚂蚁的战争”、“黑鸟”、“沉寂的夏季”、“夏季的结束”、“最后的唧唧声”。

这23篇散文结构上相对独立、各有标题,但都是围绕夏日这一中心背景展开的。各篇文章所记录和描写的都是夏季的生命因素,都指向了夏日这一中心主题,从不同角度折射了夏日这一季节景观所独有的整体特色与启示意义。23篇散文虽各自成篇,描写角度不同,但都是构成作品整体的有机部件,中心主旨明确且集中。同时,这23篇短文在内容上也相互关联、呼应,大体依据时间顺序绾结成篇,具有很强的系列性和互补性,都是围绕着核心主题来进行描写与记叙的,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文体特征。这一点很好地继承了美国自然文学的结构传统,与梭罗的《瓦尔登湖》,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和迪拉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完全一致。

二、昆虫生理学家之眼:观察记录型写作

自然写作是一种以文学表述揉合知性科学、理性思维的文类,亦呈现了人类理解自身与所处场域关系的过程。从形式上来看,自然写作常常是一种个人叙述的文类,常以日志、游记、年记、报导等形式呈现,容许独特的观察与叙述模式。《夏日的世界》的作者海因里希以对自然的极大谦卑,以实地的观察经验做为枝干,依赖庞大的数据、记录、档案、文件,并进一步深入现场,以田野工作为基,以现实与实证相互印证。因此,他观察林蛙、灰蝶、泥蜂们时,发现了地域、历史,也让我们体验了现场的温度、高度、精度与湿度。

身为昆虫生理学家,海因里希对“夏日世界”里动物(以昆虫为多)的观察的专业性历历可见,随处可见的精确数字反映了作者观察的精度,例如作者对毛虫的观察,“两天之后,我再次爬上了树,发现有37个新叶卷(估计是我放出的80多条毛虫制造的)。一条毛虫正在被盾椿享用;8个部分卷起(或完全打开)的叶子里面空空如也;12片部分卷起的叶子中各藏有一条毛虫,但叶子一点没有被食用;7片完全卷起的叶子里面藏有毛虫,叶子部分被食用了;有9个被切断的叶柄。”

海因里希观察之专业性恐怕少有人望其项背,而自然写作最迷人之处也在于它必须有非常确实牢靠的观察或者基本资料,就是所谓的田野工作;作者很牢靠地踏在他们所观察的土地上,无法偷懒,每日记录,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在写作技巧的剪裁下,才可铺衍出了一篇篇美妙的自然日记。这也让《夏日的世界》有着坚韧可考的科学性,成为从脚下的土地出发,从昆虫生物学家之眼出发的自然写作的典范作品。读之,每一篇似乎都是单为你写的科学家日记,向你倾诉最近刚探望过的田野里和小路旁出现的夏日里昆虫的新情况。

文学性与科学性、教育性并存是也成为《夏日世界》的散文语言的重要特点。作者将自然史的写作中对自然知识科学性的要求融入到自然散文创作中,用文学方法处理科学题材,让读者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增加了自然知识。自然文学的散文要兼具科学性,不能空中楼阁凭空建造,要遵循事实基础上再创造,自然散文要有自然知识的科学性。我们也在作者身上看到了一个科学家追求观察准确的精益求精和尊重事实的态度,也看到了科学身上忠诚持久的魅力。他所依据的“观察之道”是如实记录和观察事实和实践,不强加自己的意识、感情或者思想到观察对象身上,帮助读者按照自然对象本来的面目认识它们。特别在描述有趣的画面时,更要严格控制在真实的范围之内。“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看待,不用自己的感情或者成见去渲染或修饰。简而言之,就是不但用感觉而且用理智去看,做一个观察者,认真阅读自然之书”。

三、摄影写作语言与图画之言说

自然文学自身往往包含着大量对自然的描述,这也就要求作品从形式上要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夏日的世界》通篇可见摄影机一般的语言,即在文学写作中用摄影机一样的语言来对对象做精实详尽的记录,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见摄影机一般的技巧,比如长镜头、广角镜、快慢速度、微距镜等方式,呈现出对视、突出重点、特写、景深浅等效果,使自然生态呈现出美的一面,长镜头可以捕捉动物的神态动作或生态行为,这两种摄影语言对自然写作的参与,使作品表现自然之美的能力扩展到了某些文字语言所无法捕捉到的程度

文中的手绘及拍摄的图片不仅仅是某种“插图”,而是与文字一起融合在一起成为复合的表现形式。它们即是“现场记录”的证据,还是对于文字书写的一种补充说明。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将视觉化的艺术带进了非虚构的写作,这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加贴近现场去感受真实,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例如作者在文中对丘鹬的描写:

“无法言语来恰当地描述丘鹬的空中舞蹈。作为前奏,胸脯胀鼓鼓的丘鹬看上去像一只迷你版矮脚公鸡,在它那一小片杂草丛生的领地上来回走动,时而发出小而断续的“砰哧”声,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游行的醉汉,但随后它呼呼地扇动翅膀,像火箭发射一样飞了起来。”

身为昆虫生理学家的贝恩德·海因里希手持铅笔,捧着笔记本,静静观察,以细腻的写作与绘图笔触雕刻着他所观察到的丘鹬之舞,笔力鲜活,纤毫毕现,读之仿佛感觉到一只丘鹬冲破纸面,正在向你飞来。这是融合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为一体的尝试。

对于这样一本书的意义,不妨借用刘华杰教授之言来点出:“博物学传统中有大量值得提取的积极内容,它强调对人类经验的重视,对生物多样性、对外部自然世界的尊重,一定意义上的非人类中心论,一定程度上对数理模型保持着本能的警觉。这样一些品质,对于克服当前自然科学模型化日趋严重所强加于人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恶劣影响是有帮助的。”

海因里希以其敏锐的视觉与听觉,让他的肉体化为一株触须,为我们探索许多无知与未知。他更化为一支感应迅速的天线,接收来自缅因州那些动植物的信息密码。他的书写不只提醒你身边居住的地方有这么多“他者”存在,也在警告我们对周遭所患的“失明症”有多严重。我们当然不会遗忘他运用文字之如匠人般的纯熟精敏,更不会遗忘自然写作不能只是视为书写的非虚构。它更是一场与他者相遇,与其他生物凝视之旅。Image title

书名: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

作者:贝恩德·海因里希

译者:朱方;刘舒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定价:40.00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