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贞
对于科普图书来说,图片发挥的科普作用不容忽视。作者原创的高品质图片对提升科普图书品质大有助益。通常情况下,这些优质图片往往需要作者具有良好的摄影背景和专业的摄影技能。读者在读图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掌握科学观察方法。
蜻蜓,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可是,如果多问几个问题,情况可能就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蜻蜓住在哪儿?蜻蜓有几只眼睛?蜻蜓可以活多久……这些问题,即便是成人,可能也一时难以回答。细细一想,我们可能并不真正了解这种看起来熟悉、自以为认识的小昆虫。
台湾生态插画家邱承宗一直专注于昆虫摄影和调查,他用自己手中的摄影器材记录了蜻蜓的点点滴滴,他把那些稍纵即逝、精彩纷呈的画面捕捉下来,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集结成册,取名《啊!蜻蜓》。该书是台湾地区第一本详细记录蜻蜓从出生到成熟产卵过程的出版物,在台湾地区荣获第36届金鼎奖;2012年,由大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及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2014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该书出色地完成了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啊!蜻蜓》普及了蜻蜓生态及生活习性科学知识。作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蜻蜓的栖息地——水田、泥沼、湖泊或人工水池等接近水边的环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蜻蜓的身体构造——头部、胸部、腹部、翅膀和六只脚,对蜻蜓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眼睛进行了详细描写,并展示了蜻蜓交配、产卵、孵化、羽化、成长直至生命终结的全过程。
该书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原创制作了大量高品质珍贵图片。这些图片是整本书的亮点,对提升图书品质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也使该书和同类别图书有了明显的区别。
图片的产生和作者的摄影背景密不可分。邱承宗本身非常喜欢摄影,他在东京念过专门的摄影学校,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他专注于昆虫摄影。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有些内容很难用普通相机记录下来,比如,在观察霜白蜻蜓的卵粒变化时,肉眼和相机都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卵粒长度只有0.05厘米左右,根本无法看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邱承宗开始改进工具,想办法捕捉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画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买了一台显微镜,并将其和相机组合在一起,经过夜以继日的改造和无数次测试,最终打造出了一台画面质量令人满意的“显微镜摄影机”,由此开启了昆虫观察的新篇章。
在显微镜的帮助下,邱承宗用镜头记录了卵粒的阶段性变化过程。卵粒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外观由乳白色变为鹅黄色,继而变成淡褐色,内部逐渐产生块状物体,之后,块状物体变大,内部出现眼睛斑点,并逐渐具备胚胎雏形,大约一周后,眼睛和六只脚隐约可见,成熟的胚胎卵准备进入孵化。
这些基于“显微镜摄影机”的图片,不仅成为该书的特色和精华,也成为带领读者,尤其是孩子开展科学观察的基础和前提。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维新派提出科学“不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而且还有“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时至今日,我们在进行科学传播的时候仍然强调,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维。
优质原创图片,也为该书传播科学方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读者在读图的过程中可以相对轻松地了解掌握科学观察方法。在《啊!蜻蜓》中,较多地使用了定位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在“产卵的瞬间”部分,通过定位观察的方法,将蜻蜓产卵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蜻蜓的尾端插入水中后,选定位置,开始观察水面下的一系列变化:卵粒在尾端——腹部用力挤压,卵粒微量扩散——卵粒随着粘液向下扩散——卵粒成串释出——身体准备脱离水中。在“从胸部辨识蜻蜓”以及“从从腹部辨识蜻蜓”部分,通过确立辨识要点开展比较观察,例如,晏蜓的辨识要点在腹部前端斑纹,阳明晏蜓有“面具形黄斑”,李斯晏蜓是“没有鼻子的面具形黄斑”,朱黛晏蜓是“山字形黄斑”。
如果说在图片方面,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想可以在排版上稍加改变。作为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跟随作者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书籍的排版应尽可能方便读者阅读思考。在本书多个地方,左右两页共同描述一个主题,通过两页上图片对比,来揭示蜻蜓从出生到成熟产卵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书中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四种排列方式:
图1
图2
图3
图4
图中的箭头指向代表读者阅读的基本顺序,可以看出,图4是最简介、最合理的,任何一张图片在做邻近位置比较时都很便捷,图1次之,图2再次之,图3显得最凌乱。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作为一本优秀的昆虫题材绘本,书中的精彩照片可以带领读者们进入一个多彩奇妙的丰富世界,该书不仅普及了有关蜻蜓的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教会读者掌握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尽管该书定位于少儿科学图画书,但是,成年人依旧可以在书中获取科学知识,了解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书中的图片不仅仅适合少儿,成年人同样适用。
图书信息:《啊!蜻蜓》,作者:邱承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