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救”在你身边 ——雨中遐想《首席专家李宗浩谈急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创
对科普科幻青年创作人才进行遴选和培训指导,支持青年人的创作
收藏

毛晓钰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2017级科学哲学硕士

杏花时节,窗外的雨不知疲倦地下,风云将雨酿成美酒,惹人醉。清宵难眠,我倚着暮春的肩头,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聆听李宗浩教授讲他的故事。

雨是生命的自由落体,在土壤中绽放出活力,滋润着冥冥苍生。生命大美,殊不知美好易逝。意外与灾难,鬼鬼祟祟,藏在生活的角落。繁华的马路,狭小的弄堂,拥挤的人流,呼啸的鸣笛打破了市井的宁静。疾驶而过的急救车中,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浓缩着人生百态。老百姓与“急救”数次擦肩而过,但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医生、护士,却“赤手空拳”进入了急救状态。作为“第一目击者”,面对处在死亡线上的病人,心理和技术上都存在巨大的压力。如何去逾越这个“鸿沟”,争分夺秒抢救病人?李宗浩教授给出了我们答案。

李宗浩教授是一位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力的急救、复苏、灾害医学专家,半个世纪以来,他先后参与了唐山、汶川、雅安地震的救援工作。在从事急救工作时,李教授意识到,“急救,必须从医生的手中被解放”,向公众普及。“生命不该终止,必将重现辉煌!”李教授情之所至、发自肺腑,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都贡献给急救事业。《首席专家李宗浩谈急救》便是他的心血之作,该书也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开篇的彩页上附着照片资料,多年奔赴急救一线的李宗浩教授皮肤黝黑,虽已年逾半百,但精神矍铄,让人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感。在李教授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他的凌云壮志,古道热肠,也能感受到他在急救科普中大声疾呼,势单力薄。

每个人心中都栖息着一片江南,月桥花院,深弄雨巷,油纸伞下伊人的倩影是江南;太湖之滨、苕溪之旁,南栅镇郊的亭子与假山,是李教授记忆中的江南。李教授和友人在“嘉业藏书楼”的园林中,“谈”出了现代医学要大力普及的急救知识。本书语言自然流畅,文字简洁清丽,毫无造作,令人如沐春风。开篇的引子中描绘了婀娜多姿的江南小镇,石板小路,苍穹石桥,芳草萋萋,让读者恍惚间融入景中。全书围绕着“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急救理念,从生活中的意外伤害,到现代性的天灾人祸,从医学急救的历史到简单急救的操作方法,李教授娓娓道来。进入新世纪,灾害的种类越来越多,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医疗急救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更加艰巨。这种条件下,现代化的急救体系建设刻不容缓,急救知识面向公众普及,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从江南小镇到国际前沿,纵然相隔千山万水,故乡的雨也能滴落在李教授的心里,冲淡伤亡的忧伤,滋润生命的渴望。对于芸芸大众,现代急救的观念和方法何时才能如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呢?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现代急救的推广与实践仍然不尽人意。尽管如此,急救科普却必不可少。每一个平淡的日子,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与“意外”相遇,成为“第一目击者”:

——当你坐在餐厅享受美食,邻桌的食客却被食物噎住,连连咳嗽,满面涨红。

——当你在车站候车,却听到“寻医广播”紧急播报有乘客突发急症,晕倒在地。

——当你怡然自得地在湖边散步,却看到淹溺的孩子刚被救起,呼吸停止,不省人事。

——当你夏日外出,却看到户外劳动者因中暑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全身痉挛。

当意外到来,急救刻不容缓,在一片仁爱之心的驱动下,你想要伸出援助之手,将病人从死亡的边缘解救出来。但,你真的敢救吗?这个棘手的问题,像一块烫手山芋,让人左右为难。“人人会急救,急救为人人”目标的实现,并不能单纯依靠急救的科普,这个目标背后还存在着利害冲突、道德伦理的多重困境。“急救掌握在自己手中”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急救科普并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李教授说,他写下这些书,虽是“粗茶淡饭”,但人间至味是清欢,还是希望读者能在书中汲取“营养”。书中对众多急救故事的回顾,李教授希望越来而多读者能深入浅出地理解急救,逐渐成为掌握急救知识的“第一目击者”。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雨中苏醒的大地,隐隐约约透露着生命的萌芽。当我合上这本书,仿佛也醉在江南烟雨中。恍惚中,看到一位熟悉的老人,一步,一步,在淅淅沥沥的雨中从容前行。雨雾虽模糊了视线,但困不住坚定的步履。那样星星点点的雨散落在老人脚边,跌落在手心,洇开一朵朵未来的春天。

Image title

(李宗浩.首席专家李宗浩谈急救李宗浩[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社.2008)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