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改造基因、构建特殊生物……合成生物学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我国云南省昆明市开幕。即将在COP15上诞生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会为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方向。

图片来源: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官网

在此次会议中,“合成生物学”被列入讨论,与入侵物种、野生动物保护等议题列在一起。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届会议临时议程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

第19至26条的内容大家比较熟悉,但27条或许让不少人一愣:合成生物学是什么?对物种多样性会有啥影响呢?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人们如何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将对应的基因通过生物技术组合在一起,构建出需要的特殊生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赵国屏认为:

合成生物学能利用大肠杆菌生产大宗化工材料,摆脱石油原料的束缚;能利用酵母菌生产青蒿酸和稀有人参皂苷,降低成本,促进新药研发;能利用工程菌专一攻击癌细胞,却不“误伤”正常细胞;能创制载有人工基因组的“人造细胞”,探究生命进化之路;能利用DNA储存数据信息并开发生物计算机……

作为科学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学进展迅速,并已在化工、能源、材料、农业、医药、环境和健康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应用的一个典例,就是基因灭蚊。

2015年,中山大学的奚志勇教授在广东进行了“以蚊治蚊”尝试。受过三种沃尔巴克氏体菌株感染的白纹伊蚊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的卵不能发育。

研究团队与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疾控中心合作,选择了两个相对隔离的小岛,大规模投放这些培育的“绝育”蚊子。两年后,试验区野生蚊子数量减少了90%左右。这一结果2019年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基因灭蚊(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蚊子是多种病原体的中间宿主,可传播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基因改造灭蚊大大减少了人感染这些疾病的风险,又减少了化学制剂污染,似乎百利而无一害。

那深受蚊虫叮咬困扰的读者们就要发问了:为什么合成生物学灭蚊技术没有推广开来,应用到更广泛的地方,给我一个没有蚊虫的夏日呢?

这就事关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了。事实上,最早对于基因改造的生物扩散产生担忧的,正是研究基因工程的科学家们。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双刃剑

在1974年,科学家使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改造了一种叫做“SV40”的病毒。他们将致癌基因整合到SV40的遗传序列内,再用这种改造过的致癌型病毒感染小鼠,构建癌症小鼠模型,从而在这些小鼠身上进行癌症化疗药物的开发实验。

病毒携带的致癌相关基因成功地整合到小鼠的基因组中,抗癌事业迈出了一大步。但风险也随之而来:携带致癌基因的病毒一旦扩散到实验室外,就有可能感染同样是哺乳动物的人类,引发癌症。随着人类活动的扩散,其他动物也可能遭殃。

可以看到,如果随意使用合成生物学,可能会极大危害生物多样性。

1975年2月,科学家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召开的重组DNA分子国际大会(即阿西洛玛会议,Asilomar1975)上进行激烈辩论,讨论相关研究是否应该进行下去。

1975年召开的阿西洛玛会议

(图片来源:https://vapormax2018.info/conferencia-de-asilomar-1975-21/)

会议最终商定,研究应该继续,但要对实验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程度把握安全控制的松紧尺度。

此后,科学家们对合成生物学的使用更加慎重。比如,生物学家进行基因编辑的时候,会对某些特定的危险细菌进行改造,使这些细菌在实验室外无法存活,防止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谨慎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1975年召开的阿西洛玛会议到今年的COP15,四十多年间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改造过的SV40病毒株已经是生物研究的常用工具,在基础生物研究和医学研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且至今没有合成生物学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实例报道,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科学家们的审慎。

不仅如此,如今,合成生物学的合理使用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助益。

例如,合成生物学可以被用来人工设计、合成一些需要在稀有动植物体中提取的小分子和大分子蛋白,降低常规的种植、培育、采摘、提取这一自然生产流程的成本,从而减少盗猎捕杀野生动物和滥采滥摘野生植物的行为,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

再如,生物合成化工材料可以减少化工污染,保护环境,为濒危生物栖息、繁衍提供更好的自然环境;

此外,利用工程菌生产植物的提取成分,还可以减少种植作物的培育需求,给野生动植物留出更多的生长空间。

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到如今的合成生物学,人类利用筛选基因、改造基因、设计基因,实现着越来越理想化的生活。

然而,合成生物学就像一把双刃剑——谨慎、科学地利用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用得不当则会对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谨慎的科学态度和有效可执行的规则制度,是这把双刃剑最好的剑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议程https://news.cop15-china.com.cn/api-content/cms/homepagezh.

(2)美国佛罗里达群岛试行基因灭蚊法.新华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440653069845062&wfr=spider&for=pc.

(3)Zheng, X., Zhang, D., Li, Y. et al. Incompatible and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s combined eliminate mosquitoes. Nature 572, 56–61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407-9.

(4)Berg, P. Asilomar 1975: DNA modification secured. Nature 455, 290–291 (2008). https://doi.org/10.1038/455290a.

(5)赵国屏: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的“利器”.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 •2020-11-17 •专家解读 http://www.castt.ac.cn/news/detail/21944.html.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科普63eb87bf78247
庶吉士级
作为科学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学进展迅速,并已在化工、能源、材料、农业、医药、环境和健康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