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长空万里东风起:“东风一号”首射60周年系列文章(序)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编者按:

2020年11月5日,是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即“东风一号”)成功试射60周年的纪念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将连载东风系列科普文章,与您一起回顾“东风一号”从仿制到发射的艰苦历程。

东风一号导弹

图片来源:军事博物馆

60年前,1960年10月23日4点40分,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列特殊的火车缓缓驶出永定门站,在夜幕的掩护下向西方前进。除了客车上的工作人员之外,没有人知道这辆车上承载的是什么,即便是沿着铁轨守卫的解放军指战员与民兵们,他们也不甚了解。

在北京送行的黄纬禄目送着这班列车缓缓远去,不知道他是否回想起了十余年前那个在博物馆的下午。

黄纬禄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45年,英国。

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这个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国家正在逐渐恢复正常,人们再也不用担心从海峡对岸传来的死亡啸叫声——邪恶的纳粹德国发明了能跨过海峡的炮弹,让英国民众相当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恐慌之中。

1940年,德国轰炸英国伦敦

图片来源:CNN

战后的一天,英国人把这个炮弹解剖成零件,在博物馆展出。正在英国留学的黄纬禄听闻,也加入了观看的队伍中。

他走向这个四五层高的奇怪物体面前,驻足观看良久,观众走了一批又一批,他却依然伫立。这份专注打动了讲解员,令他不由得提高了声音,好让这位东方的年轻人听得更清楚一些。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年轻的黄纬禄已经明白了这个奇怪的东西叫“导弹”,是一个具备了自主动力、测量单元、控制系统以及弹头的长距离飞行器。就是这种武器,让他即便在郊区也会被其爆炸的震动惊醒。

如果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东西就好了,他想。

二战期间纳粹发射的导弹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此时的大洋彼岸,美国。

钱学森整理完了这几个月来在欧洲的见闻。自4月份他作为唯一一名非美籍人士跟随着冯·卡门(航空航天泰斗)、威廉·夏伊勒(著名记者)等人组成咨询团深入德国以来,他收获颇丰:德国军方完备的火箭实验条件让他羡慕不已,德国科学家的机密文件让他如获至宝,而这些科学家却服务于纳粹德国,这让他唏嘘不已,特别是他的老师冯·卡门与冯·卡门的老师普朗特相见的场景。

不过大部分的科学家对自己向纳粹效力这件事感到羞愧,愿意投向美国,而且美国军队比苏联人早了3个礼拜,获得了很多的一手资料,或许这能让钱学森的研究工作更进一步。

钱学森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地球的另一端,苏联。

科罗廖夫叹了一口气——苏联人到得还是太晚了。美国人拆走了几乎所有的设备与零件,就留下了一些“面包屑”。但有总比没有好,至少纳粹德国的火箭技术人才还在,想从头开始至少也还有的放矢。就这样,他带领着团队从一个个零件开始,踏上了漫长的逆向工程之路。

就这样,二战期间的其中三个战胜国,拿到了纳粹德国留下的新式武器。人们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代号V-2的导弹,将会在未来开枝散叶,带着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苏联宇航事业的设计师与组织者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往事如烟,随风而逝。

蒸汽车头的汽笛鸣响,这班专列在10月27号到达了它的目的地。

这里,漫天黄沙,远处还有未完工的建筑。

士兵们掀开了油布,神秘的货物显露眼前。它的代号叫“1059”,看上去跟那个V-2导弹很像,就是拉长了许多。或许,过一段时间,它能够从这里起飞,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