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间,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的一份官方通报显示,2019年1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
一看到“鼠疫”二字,大家可能难免担心,不少人已经戴上了口罩。其实,鼠疫虽然曾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过巨大的伤害,但目前在京人士不必恐慌,为什么?
因为从官方通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条重要的信息:
一、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
二、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三、北京多年开展鼠间疫情监测,鼠间未发现携带鼠疫耶尔森菌的情况。
对于鼠疫是什么,如何传播,在官方消息中大家都可以看到权威、全面的消息,这里想重点回答下有些朋友问的问题“鼠疫竟然还没灭绝?”,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鼠疫离我们可以说是又远又近,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鼠疫并没有被消灭
在很多人心中,鼠疫应该和天花一样,早就被消灭了。
其实不然。鼠疫并没有灭绝。感染鼠疫的可能性,一直在我们身边埋藏着。
20世纪40年代之后,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没再发生,但较小范围的流行从未间断。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都呈不规律的间断性和突然性特点。1994年,在鼠疫静息流行30年后的印度苏拉特又再次发生鼠疫流行,发病876例,死亡54例,导致60万人逃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
据WHO在1988-1997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有23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25467例,死亡1813例,病死率为7.12 %[1]。
直到现在,我国西北、西南边境省份及周边国家仍存在大片鼠疫疫源地,不时仍会因人们荒野宿营、剥食旱獭等行为导致鼠疫菌感染人类。
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而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无防护的人员荒野宿营、考查、施工、军事活动时进入野鼠鼠疫疫区,极有可能会因疫蚤叮咬而感染;在疫区狩猎(捕捉旱獭)则会因接触含鼠疫菌的血肉而直接获病。家鼠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或家鼠本身携带鼠疫菌,家鼠身上的跳蚤在吸食过含有鼠疫的血液后再叮咬人,就可以将鼠疫传染给人”。
总之,对于鼠疫不可掉以轻心。
去到这些地区、看到这些动物,要当心
大家可能觉得,鼠疫都是家鼠传染的。其实不然。
家鼠(图片来源:Veer图库)
鼠疫的字头有“鼠”字,人们会认为鼠疫的源头在鼠类,实际上更准确的说鼠疫的源头在啮齿目染疫动物。鼠类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啮齿目(Rodentia),能感染和传播鼠疫的啮齿目动物,全世界有186种,我国有40多种。啮齿目动物是鼠疫菌的基础储存库和起始传染源,而啮齿目动物自然栖息在一定的生境下,使得鼠疫多在远离人群菌株的野外,所以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动物等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为主要储存宿主和次要储存宿主。
主要储存宿主是指在自然疫源地中分布广泛,其维持着鼠疫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循环,对形成自然疫源地其关键作用,比如青藏高原上的旱獭属(Marmota),松辽平原上的黄鼠属(Spermophilus),准格尔盆地的大沙鼠属Rhombomys),内蒙古高原的沙土鼠属(Meriones)和云南的大鼠属(Rattus)。
土拨鼠的学名就是旱獭。
土拨鼠表情包 (图片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旱獭与水獭(食肉目)名相近而在系统关系上相差甚远,旱獭是典型的地下穴居、草食种类,会挖出大量泥土堆到地面,又吃大量牧草,是草原大害。
旱獭蒙语称“塔尔巴干”,藏语称“哈拉”“曲娃”,汉人俗称“雪猪”、“雪里猫”。体型粗大肥壮,体重可达5~8公斤,以前牧民捕作食用并毛皮用。它憨态可掬,却是鼠疫菌最稳定的储存库,带菌率高,剥皮取肉过程中很容易感染人。因此,要尽量避免猎杀食用旱獭,特别是在疫区。
旱獭(土拨鼠)本照片为西伯利亚旱獭Marmota sibiricu,分布内蒙古及俄罗斯、蒙古(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不猎杀食用土拨鼠就安全了吗?也不是。能储存鼠疫菌的不仅包括一两种土拨鼠,鼠疫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在我国已知至少有12种,形成过12片鼠疫疫源地[1]
全世界旱獭属有14种,我国4种,即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阿尔泰旱獭)、长尾旱獭(红旱獭)和西伯利亚旱獭(蒙古旱獭),分别在青藏、新疆及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形成鼠疫疫源地。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照片引自百度百科)
黄鼠属主要是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和长尾黄鼠,分别在松辽平原、甘宁黄土高原,以及天山山地形成鼠疫疫源地(天山疫源地由灰旱獭-长尾黄鼠共同形成)。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照片引自搜狗图片)
其他还有长爪沙鼠、布氏田鼠、青海田鼠,分别在内蒙古高原、锡林郭勒高原和川西北形成鼠疫疫源地;滇西北山地则有大绒鼠-齐氏姬鼠鼠疫疫源地。
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照片引自搜狗图片)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照片引自搜狗图片,王德华研究组攝)
家鼠如果感染鼠疫,大多数自身很容易死亡。但它们与人伴生,同时还会到野外活动,一旦家鼠鼠疫流行,其寄生的跳蚤会叮咬人而形成人间鼠疫。其中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都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我国滇黔桂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和东南沿海黄胸鼠-褐家鼠鼠疫疫源地即是这样的家鼠鼠疫疫源地。
新中国已制止了人间鼠疫流行 但潜在危险尚存
前文我们说过,鼠疫并没有被消灭,但在我们国内,鼠疫流行已经不再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300余年间(1644~1949年),我国发生过6次较大的鼠疫流行,共有20个省(区)的501个县(市、旗)发生鼠疫259万多例,死亡239万余人,仅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间(1900~1949年)就发病115.5万余例,死亡102.7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采取以灭鼠灭蚤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仅用10年左右时间就基本控制了肆虐数百年之久的人间鼠疫流行。1950~1999年的50年间,我国共发生人间鼠疫7.9万余例;其中头5年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7.1% ,此后人间鼠疫得到进一步控制,1980年代仅在青、藏、滇、新等省区有散发病例;但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总的形势一样,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1999年10年间报告的病例数(371例)是前10年(102例)的3.6倍,这期间主要是云南黄胸鼠鼠疫复燃有关。
我国内地平原地区和城市地区不是鼠疫自然疫源地,大众无须“谈鼠色变”。但消灭鼠害工作仍不可放松:一则,鼠类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全世界已知人鼠共患病有百余种,我国就有24种,包括病毒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5大类。目前最常见的有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也能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对主要害鼠密度须定期监测,将其控制在卫生危害或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再则,老鼠也是农作物和粮食仓储的最重要危害因素。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仍然广大,类型复杂,鼠疫在自然界保存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发生又有间断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加之现代交通发达,随着经济发展,人员、物资交流频繁,鼠疫由国外传入的危险性也在增加。因此,对鼠疫的监测和预防必须常抓不懈!
鼠疫虽然“凶猛”但并非无法控制 重在防 贵在早
鼠疫虽然可怕,但并不是不可抵御、不能防止。鼠疫菌耐低温,在―30℃仍能存活,在冰冻组织或尸体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在脓液、痰、蚤类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但对外界抵抗力较弱,不耐干燥和热,100℃经1分钟可致细菌死亡,阳光直射仅能耐1~4小时;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都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都敏感。
鼠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蔽与急速发展,患者死亡多因来不及施治。所以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确诊,对鼠疫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人一旦感染,若能迅速确诊,通过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治愈后可获得稳定的免疫力,少有再感染情况发生。本次官方通报中也特意指出,患者已经得到妥善救治,而且相关防控措施已经落实。
对鼠疫这类烈性传染病,应重在预防。外出旅游应尽量避免进入鼠疫潜在疫区。必须进疫区作业时,务必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紧束裤腿,不要在野外动物洞穴旁坐卧停留。个人可以施以蚊虫媒介驱避剂防治跳蚤叮咬。进入宿营地前必须先灭蚤灭鼠,并反复扫荡,保持驻地无鼠无蚤。
在我国,近几十年仍有散发鼠疫病例是因为私自捕猎旱獭等野生动物所致。疫区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并宣传教育民众增強生态意识,敬畏大自然、敬畏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后,再次强调,请大家不要传播不实谣言、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官方通报消息为准。
参考文献:
[1] 郑智民 姜志宽 陈安国主编. 啮齿动物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