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聂跃平:南仁东让我找一个“坑”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时23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官方发布的南仁东讣告中有一句:“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南先生一生朴素淳厚,淡泊名利,为我国天文学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天文学界的巨大损失。

南先生何许人也

南仁东先生是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FAST又是何物

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黔南的喀斯特洼坑中。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神秘的暗物质,乃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这都是“天眼”的绝技,将为中国及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

“天眼”的灵敏度超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约10倍,综合性能又打败了美国的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它在贵州的深洼中瞄准宇宙,睁开“慧眼”,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将人类的视线,投向137亿光年的未来。

南仁东让我找一个“坑”

聂跃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非再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考古和大型工程遥感。在FAST工程预研究和建设过程中,他负责FAST台址选址工作,于2008年被聘任为国家大科学工程FAST系统总工程师。

在SELF讲坛上,聂跃平回忆与南仁东老师共同工作的日子,他说:“南仁东让我找一个‘坑’,我找到了贵州,后来那里建成了FAST。”

SELF: 南老师邀请您来做望远镜的选址,您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个事情的?

聂跃平:1993年天文台在日本东京开了一个世界望远镜天文大会,在这个会上提出,中国现在没有大的望远镜,所以在很多方面超越别国很难。

于是回国后,我们就提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就是要建一个大望远镜。但是这个大望远镜在哪选址,去哪找合适的坑来放,是个大问题。南先生他们就想到用遥感技术来找一个合适的地点,这样相对来说会快一点,否则只靠人工的话,可能几十年都找不到。

后来所里推荐我来做这个事情,因为我在贵州做过工作,比较熟悉,想让我看一下贵州有没有合适的地址。

SELF: 南老师当时对您提了什么要求?

聂跃平:当然是有要求的。因为他是学天文的,可能对火山还有了解,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对喀什地貌可能就不是很清楚。

当时有人建议是不是可以用火山口来做,我当时说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假如有一天火山喷发了,望远镜不就跟着毁了吗?而且火山口的工程地质很不稳定,且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我们的要求,也就是南老师给我的要求,说第一是这个地址要圆,直径要300米以上;第二呢,这个地方要容易到达,月亮上坑够,咱们怎么去啊;第三,相对隔离、封闭,人声鼎沸也没法建;第四,要没有地震,这是最基本的;第五,没有无线电干扰。

这些要求当时都是很苛刻的。20多年以前贵州是很偏远很贫穷的,那个时候贵州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无线电环境比较干净。

我们当时是专门成立了一个选址小组,我担任组长,当然他也是亲临现场的,跟我们一起工作的。

SELF: 那最后南老师对您的选址满意吗?

聂跃平:他当然还是很满意的。

天眼之父,探视苍穹

南仁东的一生成就斐然,最大的、也是最令他自豪的就是FAST的建设。

它使得中国凝望宇宙的双眼终于不再被蒙蔽,苍穹之外的奥秘在被不断地揭开。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一言蔽之。

逝者已矣,哀思犹存。

都说离世后,人会化作天上的一颗星。若是真的,想必南先生定然是天眼之中,最亮的那一颗,与他穷尽半生心力的孩子相互凝望。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