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公布了我国在2010年和2013年两次中段反导试验的画面,并对导弹和反导试验专家陈德明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联系不久前美国决定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本次央视新闻联播曝光我国两次中段反导试验的画面到底是巧合,还是别有深意?中段反导到底有何意义,使其能够成为中美这样的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央视曝光的我国中段反导试验画面
什么是中段反导?
导弹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控制导引飞行轨迹,指向并摧毁目标的飞行器。根据弹道导弹飞行的状态,其飞行全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上升段。指导弹从发射架发射到飞出大气层这一阶段。
二是飞行中段,指导弹飞出大气层外,在大气层外向目标区域飞行的阶段。
三是末段,指导弹到达目标区域上空附近,重返大气层,直至命中目标的阶段。
中段反导是指对导弹处于飞行中段时进行拦截,也就是对飞出大气层后,还未再入大气层前,对处于太空真空飞行状态的来袭弹头进行拦截。为何中段反导意义重大呢?根本原因在于中段反导拥有在上升段反导,或在末段反导时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
当然,在上升段进行反导拦截最为有效,因为在这个阶段导弹刚刚起飞不久,将导弹摧毁不仅能使本国目标免于被敌方导弹杀伤,还能使导弹被击毁后的碎片以及放射性物质落在敌方区域。但在上升段击毁敌方导弹并不现实——这需要在弹道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展开攻击,或需要突破敌方重重防御,深入敌人纵深发动攻击。
在末段时,虽然有充足时间准备拦截,以及基本掌握敌方导弹飞行数据等优势,但末段拦截时,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后开始俯冲,弹头轨迹倾角变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这就给末段拦截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是分导式弹道导弹,多个分弹头都已释放,目标数大增难以拦截;如果导弹携带的是核武器或生化武器,即使末段拦截成功,放射性物质或生化污染物也会落入本土。另外,新一代弹道导弹还会在末段变轨,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末段拦截的不确定性,因此,末端拦截并非一个好选择,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对于在上升段反导,中段反导既具有更充足的准备时机,又不用突破敌方的重重防御,深入敌人纵深发动攻击。相对于末段防御的"点防御"来说,中段防御属于"面防御",其防御面积是末段的10倍以上,加上飞行中段约占整个弹道飞行时间的80%—90%,而且在这个阶段,导弹的弹道相对平稳固定,从而有更高的拦截成功率。另外,在这个阶段,分导式弹道导弹携带的多个弹头还没有与导弹分离,一次拦截就能把所有分弹头全部打掉,因此,中段反导也是拦截效率最高的阶段。即便来袭导弹携带核弹头,将弹道击毁后其携带的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掉落在本土。
由此可见,中段反导技术的成熟,对于保障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战略核打击能力是战略进攻的利剑,那么中段反导技术就是战略防御的坚盾。
中段反导有哪些关键技术?
要想在中段实施拦截,就要尽可能提前发现来袭的弹道导弹,同时在其上方进行跟踪、计算飞行弹道,这样才能估计出最佳拦截点。这就需要具备强大的系统探测和跟踪能力、精准的目标识别和定位能力、强大的系统抗干扰和引导能力,以及相应的战场指挥、控制、通讯能力,以解决对大气层外目标的预警、探测、跟踪和识别,以及反导拦截弹头机动变轨碰撞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具体来说,中段反导的关键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弹道导弹预警技术。在中段反导作战中,无论是红外手段,还是雷达手段,在茫茫太空中要发现并识别出目标弹道导弹都是比较困难的事——一是需要监控的空间范围非常广阔;二是在外大气层中没有气动加热,导弹纯惯性飞行,加上目标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弹道导弹可以降低自身红外信号,致使导弹目标特征不明显;三是难以识别诱饵弹,随着诱饵弹头等多种突防技术的发展,来袭导弹会释放诱饵与自身同速同向惯性飞行,使得搜寻飞行中的弹道导弹和识别区分诱饵都是难题;四是来袭导弹可以采用吸波材料设计弹体,同时还可以将弹头包裹在金属聚酯薄膜气球中,并混杂在大量外观与之相似的空气球中一同释放,使雷达难以识别真假目标。目前,中段反导拦截预警系统主要有天基早期预警卫星、海基和陆基大型远程观测雷达,以及陆、海、空、天等多平台携带多种探测器,组成一体化立体预警探测网,以实现尽早发现来袭导弹的目标。
二是跟踪识别技术。目标跟踪识别是大气层外拦截器在中末制导交接班时必须完成的工作,一般由远程相控阵雷达和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联合完成。远程相控阵雷达是指示性的,它识别目标的弹道和落点;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分辨性的,它识别目标的形状和威胁。由于中段拦截系统的拦截点一般在大气层外数十到数百千米的范围内,而反导系统的探测、信息传输处理及指令下达需要耗费数十秒的时间,而且弹道导弹进入中段后已经完成上升段的加速。因此,拦截弹发射后需要与目标弹道导弹“抢”时间。弹道中段是导弹防御系统目标识别最具挑战性的阶段,目标识别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反导系统的总体水平。目前,中段反导拦截大多使用红外或雷达导引头。由于拦截弹头要在太空中很短的时间内发现、跟踪和锁定目标弹头。因此,一方面导引头需要较大的视场,可以在远处发现目标,并将快速移动的目标纳入视场;另一方面需要导引头锁定目标信号,并快速跟踪目标。
三是碰撞技术。中段反导拦截技术是反导技术中的又一个关键技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在各种反导拦截技术中要求最高。原因在于拦截弹头速度非常快,利用其本身的质量就可以撞毁目标。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将这种“碰撞-杀伤”技术作为拦截弹头反导的优选技术,即直接碰撞技术,而技术难点也在这里。因为来袭的弹道导弹为了避免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烧毁,一般都非常坚固,所以说,碰撞必须准确,才能以足够的动能将目标摧毁,否则,弹道导弹只能发生轨道偏离,仍能在空中或地面发生爆炸,这就对拦截弹头导引律设计和姿态控制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目标截获、跟踪、撞击和控制具有“零”脱靶量,而瞬间来袭弹道导弹的方位、角度是事先不知道和难以捉摸的。
结语
由于舰载防空导弹受舰艇吨位及导弹和雷达性能的限制较大,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除了研发海基的标准3导弹外,中俄都在大力发展陆基大推力中段反导导弹,而新闻联播曝光的中段反导试验就是我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画面。
央视曝光我国陆基中段反导技术,一方面是向全世界表明我国中段反导在信息处理、侦查预警、拦截武器、武器传输、制导精度和反应速度方面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决定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有力回应——中国既拥有战略核打击能力,又拥有中段反导技术,完全有能力应对域外国家对中国发起的挑战和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