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鳖(学名:Rafetus swinhoei),又名斯氏鳖,体型大,背盘长达110厘米,几近圆形。躯体扁平,背面平滑光泽,头体暗橄榄绿色,具多数黄色点斑。这种密集的黄色斑纹是斑鳖的特点。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以水生动物为食物。斑鳖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全球已知存活仅3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为极危(CR);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2015年环保部中科院联合公布的《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定为极危(CR)。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淡水区域以及越南北部。已经繁衍生息了2亿7千万年,跟恐龙同龄,由于体重能达到100公斤,被称为鳖类中的“巨无霸”,因其数量稀少极其珍贵,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目前,中外科学家在尝试各种方法帮助斑鳖繁殖。人工授精拯救稀世斑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多次人工授精拯救稀世斑鳖
2016年4月7日,在继去年5月由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TSA(国际龟鳖生存联盟)与中国动物学会合作,对我国仅剩的一对“寿星”斑鳖情侣进行首次人工授精失败后,中外专家再次联手为拯救地球上最大淡水鳖的繁殖而努力。
图1. 苏州动物园工作人员正在抓捕雌斑鳖上岸接受人工授精(源自苏州日报)
据了解,2008年5月,长沙斑鳖姑娘“远嫁”苏州,与苏州动物园一只雄性斑鳖联姻。很可惜,这次的自然交配没有成功。2015年5月,苏州动物园首次对斑鳖夫妇进行了人工采精、授精,这在全球尚属首例,然而这次也没有如愿成功。
春季是动物交配繁殖的季节,也是对斑鳖进行人工采精、授精的最佳时间。这次由国际著名龟鳖类专家、澳大利亚大学动物生物学院的杰拉德•库克林博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对斑鳖夫妇进行第三次人工授精。与此前将采集到的精液输入雌斑鳖泄殖腔不同,此次将首次采用“微创”技术,从雌斑鳖腹部将采集的精液直接输入输卵管,有望大大提高成功率。此次究竟能否成功受精,要到6月底、7月初才能知晓。
人们在为拯救稀世斑鳖做着最后的努力。
繁殖实验为何接连失败?
每一次实验尝试都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仿佛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仿佛在告诉自己斑鳖能够继续繁衍,然而每一次我们都是在失落中缅怀和反思,繁殖实验为何接连失败?
刘农林老师分析称原因可能是100多岁的雄鳖精子活力不够,生理机能自然衰退,也不排除雌鳖饮食中营养吸收不够全面,多年钙摄入不足,蛋壳壁太薄等所致。
我们认为斑鳖原始生活环境偏向云南红河和越南一带,这些地方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国内的两只斑鳖,一直没有繁育成功,一方面可能和年龄大了有关系,另一方面可能受苏州当等地环境温度的影响。
牛翠娟老师认为可能是长期圈养应激造成的激素水平过高影响了精子和卵子的发育。应激激素水平与繁殖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许多生长在江河、湖泊中的大型水生动物在人工小水体环境中都无法正常繁殖。
斑鳖是一个有效物种吗?
虽然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长期以来斑鳖一直被误认为是鼋或中华鳖,直到2002年后才被确认为有效种。斑鳖获得独立物种之路十分艰难。现在斑鳖的分类学地位仍未完全确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斑鳖的标本数量太少。
斑鳖于1873年首次被英国生物学家格雷(John Gray)命名。标本是当时英国政府驻上海领事Robert Swinhoei先生送给英国博物馆的,据说是从中国上海的邻近地区采集所得。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幼体和中华鳖相似,成体又和鼋很像,加上缺乏标本,在随后的100多年中,斑鳖并没有得到中国动物学界的认可,而被看成是中华鳖或鼋的同物异名。直到1987年,Meylan等重新研究了斑鳖的模式标本,恢复了其有效种的地位,并将之改到Refetus属中。
图2. 斑鳖(源自维基百科)
为了解斑鳖属中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铭杜勒等人从世界各地博物馆收集标本,采样品进行基因检测。龟类研究所(PCHP)曾经在中国和越南的博物馆里找过几次,发现了20个标本,大多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检测结果发现,斑鳖属中仅存的两个物种——斑鳖和幼河斑鳖(Rafetus euphraticus)有很大的区别,推断可能是因为5000到55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升起,隔断了斑鳖和幼河斑鳖的联系,这最终使它们发展成两个物种。但是他们认为中国和越南的斑鳖基因差别不大,是一个物种。
然而,到这个时候,斑鳖在野外几乎绝迹,饲养的个体也寥寥无几。
斑鳖为何如此稀少?
“鳖”是爬行纲龟鳖目鳖科动物的统称。现在,提到“鳖”,人们就会想到珍稀的斑鳖。斑鳖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濒危的动物,目前世界范围内处于圈养条件下的斑鳖只有3只,其中一对目前在苏州动物园参与繁殖计划,剩下的则是2008年美国科学家在越南北部发现的一只野生斑鳖。斑鳖曾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云南南部红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如今为何会变得如此稀少?
人类活动加剧、栖息地污染、过渡捕捞导致了斑鳖现在这样一种生存状况。截止1990年代末,由于人类活动大量增加以及传统中药对龟鳖壳的巨大需求,斑鳖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鳖在野外,只要有人看见,准会被拿走吃了或卖了,中国所有的野生龟鳖类,都面临着这种威胁,这和中国恶劣的饮食文化传统有关。
此外斑鳖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把它当作鼋,没有引起重视。虽然斑鳖极度珍稀,但在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上却找不到它的名字。这是因为该名录制定于1988 年,那时还未确定斑鳖是独立的物种。斑鳖从1873年首次被发现命名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大都被错认为是鼋。到了上世纪90年代,斑鳖才终于被确认为独立物种。《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已经把斑鳖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里也有斑鳖。CITES有法律效益,它禁止了斑鳖的国际贸易,但它在国内却没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
知道了斑鳖和鼋是两种动物之后,很多动物管理员发现自己所在的动物园曾经饲养过斑鳖。铭杜勒(Minh Duc Le)等人在2009年召开的第一届越南国际两爬研讨会上发布的《极危鳖类的基因变异性》(Genetic Variability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Softshell)一文提及,1995年苏州动物园有一只斑鳖被石头砸死,后做成了标本。北京动物园的一位工作人员曾经养着一只“鼋”,2005年死亡后连标本都没留下,后来才通过照片比对发现是一只斑鳖。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欠缺,斑鳖在还没有来得及正名前就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