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
2005年的央视春晚上,
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一炮而红。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这首歌是曲作家印青和词作家屈塬
于2001年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
听到当地的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
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
而后迸发灵感创作的。
2005年4月,韩红赴西藏拍摄《天路》MV,
高原反应,加上春季天寒地冻,
让拍摄团队感到十分艰难。
这次经历也让所有人体会到了
修建青藏铁路的艰苦与不易。
有人说中国铁路发展史,
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史。
从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
到如今中国的高速铁路事业飞速发展。
铁路网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它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百年巨变。
截至2020年,
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3.6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一;
线路连接所有省会城市
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
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在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
则是无数人的奉献,
这其中就有着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的身影。
(繁星追梦|孙永福院士:在世界屋脊筑钢铁大道) 1
1941年,孙永福出生在
陕西省长安县一个农民家庭,
由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
他很想早些参加工作。
1955年,他满怀激情地考取了
铁路工程学校桥梁隧道专业,
迈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
他就深深地爱上了铁路,
并立志当一名架桥修路的工程师。
后来他被选送到大学深造。
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发奋苦读,
四年之内以优异成绩修完了桥梁专业
五年制全部课程。
“我认为这个专业
是一个修桥补路积功德的事情,
这正好也是符合
父母亲对自己的一个期望,
就是要造福惠民。”孙永福说。
孙永福(中)在京九线蕲春站微机连锁开通现场调研
从大学毕业后,
孙永福先后参加了川黔、贵昆、
成昆、湘黔、枝柳等铁路的建设。
1984年年底,
孙永福从铁道部主管铁路建设的
两位副部长手上接过了重担,
主管全国铁路建设等工作。
20世纪90年代,
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
我国出现南北的运输紧张的情况,
孙永福力排众议
主持建设北京到九江新的南北线路。
(京九铁路)
京九铁路自北京南下深圳,
连接九龙,途经九省市,
全长2397公里,
加上联络线总长达2553公里。
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
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大干线,
任务十分艰巨。
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视察京九线蕲村站
孙永福迎难而上
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
铁路建设大会战。
在克服施工时间短
跨越多条大江大河
的重重难关下,
四年时间建成了2500公里的南北大干线,
在香港回归前“京九”铁路建成
对维护港澳地区稳定和繁荣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具有重大意义。
孙永福和当时的广东省领导为京九第一列车106次送行
2
接到青藏铁路建设任务时,
孙永福已年过六旬。
摆在他面前的,
是修建青藏铁路所面临的
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和多年冻土“三大难题”。
(青藏高原纪录片动图)《我们走在大路上》
孙永福知道,
修建青藏铁路是几代人的梦想,
早在1958年,
青藏铁路就曾破土动工。
但经历缓建、停工、复建,
直到1984年青海省境内的
西宁至格尔木段才建成通车。
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实力和筑路技术,
格尔木至拉萨段只能一度停建。
而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作业,
如何保证建设者的生命安全,
是当时摆在孙永福面前的
一个重要课题。
回忆起第一次进到青藏铁路
做考察时的场景,
孙永福仍不忍动容。
登上高原,从格尔木2800米的海拔
一直到了沱沱河4500米左右海拔。
“脚像踩在棉花包上一样,就是站不稳”
“抬不起腿来,上不了台阶”
这是孙永福当时最强烈的感觉。
孙永福现场指挥纪录片《青藏铁路》
正是因为有过高原反应的亲身经历
让孙永福能够设身处地意识到:
青藏铁路建设者们要长期
在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区工作,
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十分重要!
孙永福于2001年初组织与卫生部
联合召开专家座谈会,
建立三级医疗保障体系等措施,
全力为其铁路工作者们的生命安全
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
在医疗设施的方面
为了保障和改善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
孙永福提议搞技术创新。
于是,在他的带领下,
中铁二十局与北京科技大学
联合研制成功了高原制氧机。
(工人吸氧)《我们走在大路上》
高原上氧气瓶子是非常珍贵的
只能作为救急用,
研究了高原制氧机以后
情况大为改善。
风火山隧道里,
中铁二十局的职工
把氧气通过管道
输送到掌子面上去,
使隧道的空气含氧量
比海拔同样高度的露天氧气
含量还要高一些。
工人们的施工条件得以大大的改善!
施工5年期间
在这样一个艰险的高海拔地区
没有发生因为高原病死亡人
零死亡!
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5年建设期,
他以花甲之龄
来来回回往现场跑了50多趟。
通车之后,3个月又跑了3趟。
在工地,孙永福和农民工同桌吃饭;
在营地,孙永福登上宿营车与建设人员同住;
从昆仑山脉到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隧道,
孙永福在两天中长途跋涉1500多公里,
顶风冒雪,看望了21个施工单位的参建人员。
......
2006年7月1日,
蜿蜒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
实现了全线大贯通。
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它东起西宁、西到拉萨、横跨青藏高原,
成为海拔最高、线路最长、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开通照片)
直至今日,已过耄耋之年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
还珍藏着来自唐古拉山的雪水和泥土。
对于孙老来说,这是自己乃至中国铁路人
弥足珍贵的纪念,
茫茫雪域、巍巍昆仑
见证了铁路史上的奇迹,
也见证着无数和孙永福一样坚守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的青藏铁路精神。
(热爱铁路事业,艰难困苦矢志不移:
珍惜宝贵机遇,脚踏实地开拓创新)
现在中国已经完全可以自主的
设计、制造和建设高速铁路。
“从南边热带一直到北边寒带,
从大风沙的地带到雷震袭击区域,
我们国家覆盖了不同的环境。
我们高速铁路不仅仅是一个规模大,
而且我们的技术水平是世界领先!”
3
孙永福曾说:
“人的一生会经过不同的工作环境
遇到不同的一些困难,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对困难的态度,
这确实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
我个人感到没有越不过的山,
没有跨不过的河,
任何困难挺一挺都能过去。”
孙永福用一辈子
学铁路、修铁路、管铁路。
用一条条铁路,
跨过了中国的大江大河。
(中国第一辆火车:龙号蒸汽机车)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由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
再到高速动车组,中国铁路一路飞奔,
孙永福正是这场伟大变革的
亲历者和实践者。
作为一名专家型铁路建设领导者,
他不仅重视我国铁路技术进步
更关注铁路改革与发展问题。
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
组织开展重大战略咨询项目研究,
为国家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服务,
是孙永福在中国工程院的主要职责之一。
作为参加了多个战略咨询项目的院士,
孙永福带领团队
研究编制了我国首个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
进入新的历史节点,
孙永福院士在为中国铁路“走出去”而奔波
主持《中国铁路“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
“以前我们引进来比较多,
实力增强后,更要着力‘走出去’,
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市场。”
为国家铁路战略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孙永福说:
“我的梦想就是中国铁路领先世界
使中国铁路雄姿勃发,
站在全世界面前!”
孙永福院士的铁路精神,
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
怀着同样的激情与梦想,
用年轻的身躯、
和钢铁的意志,
去铺设一条条充满希望的“路”。
这种勇往无前的“筑路”精神
执着坚守的筑路岁月,
使得千千万万的人民命运得以改变。
使得中国铁路成为
领跑世界的大国利器!
“繁星追梦”系列视频栏目题字:丁仲礼
出品人:杨谷
总监制:宋乐永
总策划:战钊 宋雅娟
记者:宋雅娟 蔡琳 武玥彤
编导:蔡琳 宋雅娟
统筹:金振娅 张燕
摄像:李锦 刘贤武
制作: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鸣谢:中国工程院
联合出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