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原副所长陈敬熊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感受他的“科学人生”。
为导弹装上“眼睛”
1957年11月,
陈敬熊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刚刚踏入航天征程,
他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
研究“1059”导弹天线。
“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
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
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
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苏方提供的图纸不完整,
对关键技术问题也守口如瓶。
陈敬熊带领团队自力更生,
吃透导弹天线设计原理,
自己研制。
他提出Maxwell(麦克斯韦)方程式直接求解法,
极大简化金属圆锥体、圆柱体、
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
为弹上天线设计成功提供理论依据,
并打破了苏方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这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
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
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
“543”的地空导弹仿制工作,
这就是“红旗一号”。
当时美蒋利用U-2高空侦察机
肆意侵入我国领空进行挑衅,
威胁我国国土安全。
在钱学森约见陈敬熊,
点将他攻关“543”制导站天线误差问题时,
转述了贺龙的话:
“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
他都睡不着觉,
一定要把技术关键攻下来,
让毛主席睡好觉!”
陈敬熊带领攻关小组历经半年时间,
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上百次试验,
找到天线产生误差原因。
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
经过“治病”的天线在试验后证实陈敬熊
和攻关小组的改装方案完全正确,
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
“543”导弹的天线被“救活”,
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
这标志着“543”的仿制工作全部结束。
之后,
“红旗一号”装备到部队,
加强了我国的防空力量。
这一解决办法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导弹
和“红旗二号甲”制导站天线的生产之中,
前者60年代初成为击落U-2飞机的利器,
担起了保卫我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因为为“红旗一号”等地空导弹制导站
研制天线关键技术,
陈敬熊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与党同龄,与党同行
1954年,
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他写道:
“旧社会贫穷落后,任人欺凌,
其原因所在是科学技术太落后,
一切物质文明包括飞机、
大炮全是靠技术搞出来的,
要想中国富强起来,
一定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
此前一年,
他关于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成果
在朝鲜战场“开花结果”,
为志愿军痛击敌人赢得宝贵时间。
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
陈敬熊说“我有许多缺点,
我一定要改掉它,
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此后25年的入党路中,
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坚持科技救国信念、
坚定科技报国初心。
尤其是受钱学森之命攻关”543”指导站天线,
陈敬熊更加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
思想认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1979年,
23所科技处党支部通过陈敬熊的入党申请,
同意吸纳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与科研事业一同长跑的入党路,
迎来了曙光。
支部大会的决议中写道:
“希望陈敬熊同志入党后深入第一线,
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四化多做贡献。”
在而后的科研工作中,
陈敬熊为航天事业的发展
不断撒播着科技星火。
用数学解万难,一辈子的航天不了情
天线设计中的数学计算一直是个难点,
尤其在短波天线领域,
在选择设计方法时,
一般都先采用数学近似计算,
得到与实际情况较接近的方法,
然后再在工作中进行试验。
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难以找到最优方案。
陈敬熊想出一个办法,
从基本模型出发推导出一个合理、
有效的计算方法。
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可以摆脱传统方法,
而且可以加快设计过程,提高天线精度。
精益的数学思维让陈敬熊在
“1059”(后称为“东风一号”)
导弹天线设计时,
开创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
以简单、直观、不易漏项的运算
简化了金属圆锥体、圆柱体、
抛物柱体等设计公式的推导,
为导弹天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除了开创性地用数学来解决航天难题,
陈敬熊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颇有建树。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
他累积并总结了一套
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
建院初期人才极度匮乏的时候,
陈敬熊第一个提出“导师带徒”的
人才培养方法。
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
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
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导下,
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
一些优异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
这样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引起领导重视,
1961年,二分院在全院推广“导师带徒”。
为了满足人才梯队建设的需要,
他还张罗航天系统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
并先后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执教,
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撒科技星火。
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
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
陈敬熊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
分享自己多年电磁场微波理论研究的心得。
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关系,
耄耋之年他已经很少参与具体工作,
但依然担任了集团和23所的科技委技术顾问,
参与型号方案评审、
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90多岁时,
陈敬熊还坚持学习和研究,
用自创的数学算法推导公式。
“不得老年痴呆症”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我今年见证了党的第一个一百年,
以后还要继续看着祖国事业、
航天事业的发展”。
陈敬熊与航天的“不了情”,还在继续。
陈敬熊院士,
生日快乐!
科学顾问:
张志衡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党委书记
策划:战钊 宋雅娟
统筹:罗朝晖 王国龙 李乔
刘璇 陈佳佳 彭博
编导:宋雅娟 肖春芳
剪辑:田阳
联合出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光明网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