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国发现亚洲首例暴龙“足迹”,来自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
原创
最前沿的科学消息,最新热点科普解读,我们要给你吹来科学的清风
收藏

提起暴龙,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观众,首先会想到那只张开布满尖利牙齿的血盆大口的凶残霸王龙追逐汽车的场景。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却是在雨后泥地里霸王龙留下的巨大脚印。虽然古生物学家们在亚洲找到了不少霸王龙“亲戚”如特暴龙、诸城暴龙等的骨骼化石,但这个白垩纪末期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家族的脚印,却从来没在亚洲被发现过。近日,这个空白终于被填写:一个由中国古生物学家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小组,在江西省赣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经鉴定为暴龙类。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暴龙类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末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等学者共同完成,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失而复得”的化石这块足迹化石的发现有这一段曲折的故事。“寻找暴龙类的足迹,也就是最大的肉食恐龙足迹,长久以来是我的梦想之一。”我国著名的恐龙足迹学专家、论文主要作者邢立达激动地说,“而这类足迹其实非常稀少,暴龙类的足迹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中国的大多数恐龙足迹都发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白垩纪晚期的足迹记录非常稀少,更别说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暴龙类的足迹了。”这个标本(足迹化石)最初是赣州当地人在修路的时候发现的。施工队清理石头时发现,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上有一个奇形怪状的印记。当时便派人联系并告诉了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这个印记看起来像是由一只恐龙或者是某种巨大的三趾动物留下的。“但足迹照片没有比例尺,而且后来就联系不上这支施工队,足迹也消失不知所踪了,令我们十分遗憾。”执行馆长钮科程回忆道。岂知过了两个月,一位户外爱好者徐承华突然联系了邢立达,说是赣州民间收藏界流转着一个好像恐龙大足迹的化石,长度达58厘米!“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看到照片之后我知道幸运女神又眷顾我们了,这就是此前消失的大脚印。”邢立达说。“这个足迹的爪痕尖锐,跖趾垫非常发达,表明恐龙脚部稳固,几个趾头,尤其是第II趾非常发达,它的旁边还保存有一个小小的,外翻的凸起,这很可能是大拇趾的痕迹,所有证据都表明这个足迹与发现于美国的暴龙足迹(Tyrannosauripus)非常相似。”暴龙还是霸王龙?看到这里,细心的观众也许会发现,有些相关报道把这一发现称为“霸王龙脚印”,而作者却称它“暴龙类脚印”,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要涉及到恐龙分类学当中的一些专业知识了。我们熟知的霸王龙其实是中国人给它翻译的“俗名”。它的拉丁文名字叫做 Tyrannosaurus Rex,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雷克斯暴龙,是属于兽脚类恐龙中暴龙大家族的一员。成年雷克斯暴龙体长12.8米,高5.5米,重约6.8吨,嘴里长满超过30厘米的巨大牙齿,是整个暴龙家族体型最大的成员,生活在距今约6800万年到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暴龙类是个庞大的家族,成员包括我们熟悉的羽王龙、蛇发女怪龙、惧龙、特暴龙、诸城暴龙、霸王龙等等。那么本次发现的脚印到底属于哪一种暴龙呢?研究人员从足迹的大小和深浅推断出恐龙的体长,认为这个暴龙足迹的造迹者体长达7.5米。有趣的是,这个体长与赣州本地发现的暴龙类——虔州龙的体长非常相似。虔州龙是生活在距今6600万年前江西地区的一种暴龙类,其口鼻部又细又长,被戏称为"匹诺曹霸王龙",它的体长约7.5至9米。“足迹和虔州龙骨骼化石的发现地相距不过33公里!”邢立达强调,“从顶级掠食者的活动范围看,该区的掠食者可能只有一种,此次发现的暴龙足迹非常可能是虔州龙留下的。河滩上的造迹者知道了脚印的主人是虔州龙,那么这个脚印是如何保存下来,历经几千万年形成化石的呢?其实恐龙足迹并不属于实体化石,它们是恐龙在温度、粘度、颗粒度非常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的印记,在极特殊情况下及时地被外来的沉积物所覆盖而形成的遗迹化石。恐龙足迹可分为正型与负型两种:正型指下凹的足迹,即恐龙踩下的脚印本身,保存在岩层正面;负型指凸出的足迹,它保存在岩层的底面。恐龙踩出的脚印如果未被覆盖,天长日久变成岩石后,就成了正型脚印。如果脚印立即被由水带来的沉积物所掩埋,形成岩石后,若保存凹形足迹的下部岩层比较软,它们就容易被风化掉,于是在其上层岩层的底面上便留下凸出的足迹。我们这次发现的虔州龙足迹属于后者。可以想象,在6600万年前江西赣州地区,一只健壮的虔州龙正大步的走在松软的河滩之上,在它的身后留下了一串清晰的三趾大脚印。但是这只虔州龙并不知道,6600万年之后,其中的一只脚印变成了化石,成为了人们的研究对象,一个了解它自身特征和生存环境的窗口。作者 | 刘森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审稿 | 梁飞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副教授责编 | 高佩雯文章由腾讯科普“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