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在京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因在我国核潜艇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开创性工作,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在之后的媒体见面会上,黄旭华院士接受了媒体采访。图注:黄旭华院士1958年起便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主持了第一代艇的设计研制,实现了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并且在之后的工作中,带领团队不断创新超越,完成了一代艇的现代化改装设计,开展了二代艇的预先研究工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核潜艇有三大优势,最首要是不依赖于空气当被问到中国核潜艇在世界的地位时,黄旭华院士称,目前全世界只有5个国家拥有海上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中国是其中之一。核潜艇就是一个杀手锏,在国防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用于海军作战,装上巡航导弹,就是航空母舰和大型军舰的克星。如果装上战略导弹(通常携带核弹头),那它就是执行海军核战略的基石,可以遏制敌人的核炸,实行核反击。当美国在1954年实现首次核潜艇试航时,其显著的优势引起了各国注意,纷纷投入到核潜艇研发之中。核潜艇全称核动力潜艇,是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的潜艇。在二战期间以及之前,潜艇的动力都是来自于柴油机加蓄电池相结合的模式,“水下只能用蓄电池,能量有限,(并且)功率不大,一段时间就要浮上水面充电”,这让潜艇的隐蔽性大打折扣,黄院士说到。图注:中国核潜艇而核动力可以完美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核反应堆不依赖于空气就能产生巨大能量,让潜艇长时间埋伏于水下;另一方面,核反应堆功率很大,使得潜艇在水底下的最快航速大大提高,增加作战能力;再一方面,核潜艇一次装载的核燃料,已经发展到燃烧周期能够与艇的寿命相当,“造出来之后就不用再添加燃料,一直用到退役为止”,这就大大提高了核潜艇的实用性。为什么做核潜艇?“这是历史的使命,我的荣幸”当被问到为什么走上核潜艇研制之路,黄院士称: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中国历史上,外国侵略中国都是海战,我国岛屿多,沿海水下资源丰富,但是近200年,被侵略都是在海上”,因此“发展海军显得特别重要”,“从当前来看,核潜艇就是海军的劲旅”。在刚解放后不久,中国就开始制造潜水艇。“外国人认为,中国人这是异想天开”,因为核潜艇技术非常困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攻破)”。并且国防、军工生产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这是涉密技术,无法借鉴国外,只能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军工条件特别艰苦,经常“在沙漠,在戈壁”;再一方面,从事军工通常需要隐姓埋名,不像其他研究那样“一有成果就马上发表”,“军工却是越有成果,越把自己埋得越深”,黄院士总结说,“这都需要我们有奉献精神”。回顾军工生涯,黄院士称:“这是历史交给我的任务,我感到非常荣幸。” 从一开始,就决心 “一生都要把这件事做到底。”怎样培养接班人?“大胆放手,让他们干”在工作和培养人才方面,黄院士有自己的做法:“大胆放手,让他们干。”他会提出问题,让大家在争论中创新,“越激烈越好”。黄院士特别强调,“作为一个领导,在他们争论的过程当中,不表态” ,“因为一表态,别人就不愿意说话了”。他只会注意听,一直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不用我个人的语言,而是用他们的语言(说出来)”,这样大家才“敢说,敢干”,“在干的过程中成长”。黄院士还强调:没做结论之前怎么争论都可以,得到结论之后就要统一思想。如果这个结论(这件事)最后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我只是引用”。如果最后不行了,那不要互相埋怨,“我会负起责任,因为结论是我做的,你们只是提出意见”。令大家敢于思索,敢于解放思想。黄院士自从1994年被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后,率领团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设计大师3位,中国船舶首席技术专家2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真正的硕果累累。“搞军工”个人活动受限制?从未因此感到困扰在被问到做军工是否因个人活动受到限制而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困扰时,黄院士显得有些疑惑,“困扰?”记者追问,“比如说,不能随便出国旅游?”黄院士表示:“我曾经讲过,如果你们年轻人,想人前争光,想发财,将个人得失放在第一位,那你们千万不要到军工中来。”对于国防人来说,国防的事情高于一切。“个人的人生观要与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搞军工的,不像做企业,我们要自力更生,要艰苦奋斗,要无私奉献,国家的利益保证了,我们才能讲其他。”图注:媒体见面会现场照在短暂的采访之后,黄院士在随行人员的搀扶下离开。这位年逾鲐背的老人,将自己大半生都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他的步态不再稳健,却是睿智中透着坚定,语调也不似年轻人激昂,却在温和中透着威严。作者 | 高佩雯 凝聚态物理博士文章由“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