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6月份谣言,你中招了吗?踢到“敏感部位”会致死?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
原创
最前沿的科学消息,最新热点科普解读,我们要给你吹来科学的清风
收藏

六月即将过去。盘点朋友圈热传的谣言top来看看,你中过招吗?1、一天不能吃太多鸡蛋【传闻】流传说法认为一天只能吃一个鸡蛋,吃多了也不能吸收。很多人还认为蛋黄中含有比较多的胆固醇,过多摄入胆固醇和饱和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真相】鸡蛋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全面,每天吃一个有益健康,但并非所有人只能一天吃一个。对于正常人而言,每天吃2-3个鸡蛋也没问题。对大运动量、重体力劳动的人,适当多吃一些也正常,比如当年菲尔普斯训练强度大的时候,一天吃几十个鸡蛋。另外,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认识是膳食胆固醇和高胆固醇血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美国已经取消关于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限制,中国也是如此。2、吃太多荔枝会引发“荔枝病”甚至致人死亡【传闻】最近,广州有个病例,一个7岁的小朋友空腹吃了太多的荔枝后出现昏迷,诊断为荔枝病,最后抢救及时才死里逃生顺利脱险。随后一篇题为《空腹吃荔枝10个孩子死亡!医生的呼吁为所有人敲响警钟!》的网文刷屏,吃荔枝会引发“荔枝病”,严重时致死。【真相】首先,所谓的“荔枝病”,简单地说就是由于空腹食用荔枝引发的低血糖症状,而并不是荔枝中存在什么有害物质。解决“荔枝病”的主要症状的方法就和解决低血糖的方法一样:若出现头晕、乏力,虚汗等较轻的症状,应该立即平卧,服用葡萄糖水或白糖水,及时补充葡萄糖,来缓解低血糖症状;如果出现抽搐、虚脱、休克等严重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对于喜食荔枝的大家提供以下几点建议:1、不要空腹吃荔枝;2、食用量要适度,儿童和老年人群一日不要吃超过5颗,健康成人则不超过300克;3、低血糖、糖尿病人群和孕妇特别是妊娠性糖尿病孕妇最好不要食用。3、糯米粽很难消化,肠胃不好的人不能吃【传闻】端午节粽子又上餐桌。很多老话儿又重新出笼:粽子不好消化,胃肠病人别吃;粽子餐后血糖高,糖尿病人别吃……【真相】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糯米的成分以及加工方式导致其是容易被消化的。而且,糯米和糯米粽不一样,糯米容易被消化吸收,糯米粽则不一定。加了小枣、豆沙、蜜枣、蛋黄、五花肉、排骨的糯米粽子,因为米粒尚未软烂,虽然不像糯米粥那样能很快被吸收,但也不属于难消化的食物。但研究发现糯米饭放凉后,硬度、粘性和咀嚼性都会显著上升,消化吸收率也会大大降低。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糯米粽趁热吃,还是比较容易消化的。但是像肉粽、豆沙肥肉棕等这些加了肥肉的粽子会使粽子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显著上升,也会导致粽子吃完不好消化。另外,一次性吃得过多也是粽子难以消化的原因之一。4、“甲醛蔬菜”吃了会中毒【传闻】一则“一家三口吃蘸酱菜被送医”的新闻引发热议。新闻中说,这一家三口被诊断为甲醛中毒,是买了涂了含甲醛防腐剂的娃娃菜,没怎么洗就蘸酱生吃了。【真相】这个新闻的可信度有限,这家人吃娃娃菜之前用水冲过,而且中毒后医生也只是“初步判断”,并没有确诊。从原理来看,甲醛要造成急性中毒需要比较大的量,一天摄入2-4克都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甲醛致癌其实主要是呼吸道吸入,吃进去的并没有致癌证据。如果是给菜喷过福尔马林(30%的甲醛溶液),表面沾染的量不会很多,目前的季节温度高,甲醛挥发性很强,水溶性也很好,这家人吃的时候没有察觉,也说明即使有甲醛,量也不多。甲醛的刺鼻味道是比较明显的,闻一下也知道。所以中毒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甲醛,可能另有其他物质,比如农药残留。市面上的蔬菜确实有可能喷甲醛,但不是普遍现象,如果担心的话,可以仔细清洗,洗之前浸泡10分钟左右即可。5、踢“敏感部位”会致死【传闻】世界杯比赛热火朝天,赛场中遇到的踢拉扯撞是再所难免,但有一种伤害却一定要做好保护:那就是罚球排人墙的时候捂住“敏感部位”防止被球踢到。因为有人说如果真被踢到“敏感部位”就等于死亡。【真相】男性被踢到敏感部位确实会承受比较大的疼痛,因为敏感部位有丰富的神经。由于疼痛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痛性休克,并且可能会造成短时间的晕厥。造成球员倒地,濒死的假象。但其实,踢到敏感部位并不会死亡。这种属于痛性休克,一般都可以自然恢复,只有极少数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6、常吃冷饮冰淇淋会导致肾虚【传闻】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的日常都开始离不开冷饮、冰淇淋等冰冷食物,而且越冰凉感觉吃得越爽。但是有说法认为“常喝冰水和饮料,会导致肾虚,影响记忆力,还可能会晚年坐轮椅,骨头坏死。【真相】纯属谣言,无任何科学依据。关于肾虚,从现代医学来讲,根本没有这个词语,更没有任何概念可以解释“肾虚”这个词语。对于其中具体说到的症状,说吃冷饮会导致腰酸背痛、四肢麻木、气虚血瘀甚至记忆力下降,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说明冰水和冷饮其中所含的成分会导致如此,当然之前有过资料说明食用精制糖过多可能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的问题,但是对于正常人食用的冷饮量而言,并不会有如此严重的危害。抛开剂量谈毒性,实为不负责任。谣言不止,辟谣不歇!辟谣专家:钟凯 知名食品安全科普作者陈舟 第二军医大学肾脏内科医生宋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徐昊 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思露 国家食品检验师 食品内审员旷慧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博士文章由“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