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地震预报有可能实现吗?“地下云图”迈出重要一步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
原创
最前沿的科学消息,最新热点科普解读,我们要给你吹来科学的清风
收藏

导读:地震预测是一个相当困难的科学问题,很多科学家也对此保持悲观态度,不过关于地震预测的研究和尝试却没有间断过。最近,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临震预报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在四川和云南布置“地下云图网”,通过在地表安装约2000个监测站,收集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应力和能量动态演化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也许能够实现临震预报。十年前的5月12日,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从那时起,地震能否预测的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地震能否预测这个问题,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曾给出过一个简短有力的答案:不能!在其官方网站上,美国地质调查局写到,“我们从未预测过任何一次大地震,其他任何一个科学家也从未成功预测过。我们不知道如何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也没有期待能够预测地震。”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看来,一次地震的预测必须包含三个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同时具备三要素的地震预测仍然是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为什么地震难以预测?科学家们曾经针对地震能否预测的问题展开辩论,以美国地球物理学家Robert Geller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地震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和混沌性等特征。在一个非线性的系统中,一个微小的扰动可能导致整个系统产生各种不同的复杂结果,因此地震很难被精确预测。而利用经验性的地震前兆预报地震,更是毫无准确性可言。在很多科学家眼里,地震难以预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内部10-20公里及以下,人类无法在地壳深部的震源附近布设仪器、直接观测地震发生的过程,因而难以全面了解震源处的物理变化。根据目前的地震成因理论,地震是由于岩石中的应力积累达到了岩石强度而发生的,那么理论上,只要能够测量到震源处的岩石强度及应力即可预测地震,但目前仍无法实现直接测量震源处的岩石强度与应力。一般情况下,地震的孕育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特别是7级以上的大地震,在一个地区,常常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在同一地点重复发生大地震的概率较小。而在不同的地方,由于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各异,地震前兆现象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各异,有的地方在震前可以观测到大地电场、磁场的地震前兆变化,而有的地方就不一定。“地下云图网”能够实现临震预测吗?最近,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临震预报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地震预报划分标准,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该所在成都高新区宣布,将在四川和云南两省,建设面向地震预报的中国首个地下云图网,通过在地表安装约2000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收集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应力和能量动态演化信息,通过对回传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生成地下云图,解决深度小于20千米的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难题。据媒体报道,为了实现地下云图的建设,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开发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将其安装在地表,就能够监测到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应力和能量。王暾认为,地震的发生只与应力、能量的积累程度以及断层的断裂程度相关,与应力的积累过程无关,因此临震预报并不需要了解地震孕育的复杂过程,只需探测地震发生前应力,无需探测应力积累过程。未来,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计划用1至2年建成川滇地下云图网,再用3年时间,运用新建设的地下云图网采集10个左右破坏性地震的案例,进行地震预报的内部技术试验,地震预报的逐步公开试验,若成功,将通过政府进行基于地下云图的地震预报的公开服务。目前,首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和传感设备,已经在汶川县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若“地下云图网”试验成功,也许能实现临震预报。而截至目前,还没有国家实现准确的临震预报。汶川地震十年,地震预警渐成熟尽管地震预测和预报能否实现尚无定论,但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并多次发挥了作用。在最近的新闻发布会上,王暾特意指出,地震预报只能给出一个时间区间,不可能精确到发震时刻;地震预报只能给出震中的区域,不可能精确到一个点。因此,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应该相辅相成。在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预警系统就在中国迈出了第一步,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各地相关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已经达到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地震区域90%的人口,已经公开预警40多次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去年,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时,这一地震预警系统就发挥了作用,地震预警(ICL)app在不到20秒的时间内连续发布了5条推送,提前71秒为成都市的用户提供预警信息。有理论研究显示,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例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例可减少39%。地震预警示意图(来源: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根据上面的地震预警示意图,可以分析出,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针对用户是公共设施。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需要公共设施的自动控制。在地震预警示意图中,核电站、高铁、化工厂等设施收到了地震预警,一旦预警等级达到设定级别,这些设施就会自动采取安全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害。所以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广泛覆盖的网络,其防灾减灾效果主要通过对公共设施的自动控制达到的。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接受到地震预警能够采取有效的避险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地震的防灾减灾工作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安全保障(如建筑物的地震安全评估),也需要加强人们的地震逃生知识。作者 | 李晓慧审稿 | 沈萍 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专家陈正全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章由“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