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中国科学家率先突破国际难题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
原创
最前沿的科学消息,最新热点科普解读,我们要给你吹来科学的清风
收藏

2018年1月24日,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举行。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突破“体细胞克隆猴”这一生物学前沿的难题,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真正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弯道超车和领跑。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坐落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 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1月25日在线发表了该项成果。活泼可爱的“中中”、“华华”姐妹自从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现在,中科院神经所孙强研究员率领的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已成功地突破这个生物学前沿难题。它的成功,无疑将为相关医学研究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我很惊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谈到这项研究时说到。因为这只是一个17人的团队,条件异常艰苦,从兽医到研究人员,大家都拿着远低于市场标准的薪水,日夜轮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这样的成果。“这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领头科学家。”而孙强就是这样的人,作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他在报告中多次表示了对团队成员的感谢:“还要庆幸刘真没有选择去国外做博士后。”因为在当前环境下,本土博士后的处境并不乐观。而刘真“千锤百炼”的实验技巧在该项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蒲慕明院士称:“假如刘真5年前去了外地,这个项目可能已经解散。”刘真用来练手的小鼠细胞(左)和实际操作的猴卵母细胞(右)为了保证实验进度,整个团队一年365天都在岗位上奋战,连春节都不例外。因为体细胞克隆猴实验必须要配合猴子的生理周期进行,所以只要实验出现中断,就要停滞一整月才能继续。因而在2016年底,科研团队发现可以让胚胎细胞成活率大幅度提高的方法后,之后的春节期间都没有休息。“一年365天只有60天在家。”在看见家人相片的一刻,孙强哽咽落泪。“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对脑科学研究意义重大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于能在一年内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这是制作脑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它的成功,必将为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疗,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发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研发出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孙强在他的办公室“这需要非常有胆识的科研团队”,蒲慕明院士称,这一课题,有大量的国外科研团队都在做,已经有十几年没有突破,甚至于曾有专家断言“灵长类的体细胞克隆是不可能的”,但是孙强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证实了猕猴可以用体细胞来克隆。不但如此,本次的突破性成果还让猕猴在医药研发领域成为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实验表明,模型猴的制备可以缩短在1年之内完成,母猴怀孕后的生产成功率也很高。而且,这让复杂精准的基因编辑过程可以在体外培养细胞时进行。同时,克隆猴的遗传背景相同,可以使个体差异对动物实验的干扰大幅度降低,大大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减轻目前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目前,中中和华华健康状况良好,它们计划中的妹妹“梦梦”,也将在不久之后与大家见面。调皮的姐姐“中中”对你说哈喽!文章由“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