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一款名为“蓝鲸”的自杀游戏风靡俄罗斯的网络。该游戏以任务的形式诱导心智尚不稳定的青少年内心的阴暗情绪(如轻阶任务“一天不跟任何人说话”、“4:30起床看恐怖电影”,“升级”至重阶则为自残),而将其一步步推向自愿自杀。这个新闻不禁让人唏嘘,人的心理世界并不是可以单标签化的,悲观与乐观如影随形,一步一步逐渐被引导走向、埋溺在黑暗的那一面,而后结束年轻的生命,这并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人类的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大道”。梦境,一个与“意识”与“暗示”联系在一起的看似无公害的名词,近日在研究中却与倾向自杀的程度联系在了一起。据悉,在美国,每年有超过4.4万人自杀身亡,自杀已成为15岁至34岁人群的第二大杀手。统计数据显示,有多达23%的青少年有过自残行为。过去几个月,多项研究将噩梦与更高的自杀倾向联系在一起。8月2日,《纽约杂志》发表加拿大住院医生和流行病学家阿米塔·卡莱查德兰的一篇文章,讲述噩梦与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全文如下:噩梦已成第二大杀手“我接触的第一位青少年自残患者是一名16岁的医科学生。她留着长长的褐色头发,身穿长袖法兰绒衬衫。她这身打扮让我觉得有些怪异,我记得当时是7月中旬,但她却穿着很厚的衣服,来到我的诊所。等到她挽起袖子的时候,我才知道她这么穿的原因——伤疤从手腕一直延伸到前臂上端,像地图上的公路一样十字交叉。”“当时的主治医生在治疗青少年患者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很同情小姑娘,耐心地与她交谈,一步步引导她敞开心扉。我们询问了她的睡眠质量,因为睡眠过多或者过少都是抑郁症的征兆。但有一件事情我们并没有问——她的梦境。当时,我们并不认为梦境与她的自残行为有关。”“后来我们意识到,没有询问她梦境相关简直是大错特错。在美国,每年有超过4.4万人自杀身亡,自杀已成为15岁至34岁人群的第二大杀手。统计数据显示,有多达23%的青少年有过自残行为。临床医生将其称之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过去几个月,已经有多项研究将噩梦与更高的自杀率联系在一起。”“在科学文献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标准的噩梦定义。不过,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对噩梦的描述大同小异:高度烦躁焦虑的梦境,梦中的情境令人不安,经常让人从沉睡中惊醒。最新版《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病诊断的圣经)收录了一个梦魇症条目,将噩梦定义为‘极端烦躁焦虑和无法忘怀的梦境,通常出现生存、安全或者身体完整性受到威胁的情境’。”可作为早期预警信号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经常做噩梦,我们会诊断他/她可能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种患者可能经历过战争,或者有过其它痛苦经历。3月,《科学报告》杂志刊登了芬兰土尔库大学一支研究小组的论文。根据他们的研究,经常做噩梦也是一个自杀危险因素,即便是对非PTSD人群。此项研究由尼尔斯·桑德曼领导。桑德曼与“睡魔”同名,但他坚称之所以研究噩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名字。研究中,桑德曼等人对芬兰国家风险研究项目1972年至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该研究项目对参与者进行跟踪调查,直至2014年或者他们去世。即使将参与者中的老兵排除在外,他们仍然发现频繁做噩梦的人与自杀者之间的重叠具有重要的统计学意义。调查采用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在过去30天是否做过噩梦?如果答案是“经常”,便被列为“频繁噩梦的人”。桑德曼表示:“我们发现噩梦实际上是自杀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可以作为一个早期预警信号。医生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梦境。”根据《综合精神病学》杂志8月公布的一项研究,频繁做噩梦也可能预示着自残倾向。此项研究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切尔西·伊尼斯和同事进行。通过分析两个不同样本——一组为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一组为大学生,伊尼斯等人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即使抑郁症症状得到控制,结果仍旧如此。伊尼斯表示:“研究显示睡眠问题本身可能并不会导致自残行为,但噩梦却与更严重的情绪调节异常有关,进而导致更高的自残风险。”她的发现与最近在中国山东进行的一项研究不谋而合,共有1000多名学生参与了该研究,研究发现经常做噩梦可导致自残风险加倍。勿将噩梦默认为“病态”不过,并非所有研究都发现了这种联系。2013年,西弗吉尼亚州的一支研究小组指出,失眠预示着自杀风险,但频繁做噩梦与自杀风险之间没有联系。之所以得出矛盾结果,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并未完全了解噩梦的内容或者人在噩梦中的行为。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噩梦是对清醒时可能遭遇的各种威胁的一次“带妆彩排”,或者在我们沉睡时中和消极情绪。然而,就像没有标准的噩梦定义一样,对噩梦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解释。如何让噩梦这个风险因素单独隔绝使其不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睡眠不佳、焦虑和抑郁)是一个不小挑战。麻省总医院的阿什亚·瓦哈扎德认为对噩梦和自杀的研究非常有趣。噩梦可能意味着情绪低落或者焦虑,而消极情绪与自杀风险有关。然而,绝不能简单地将噩梦默认为一种“病态”。他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在“如何定义噩梦”和“如何评估频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瓦哈扎德说:“很多研究定义的噩梦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让定义标准化,同时进一步明确噩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因果关系。”瓦哈扎德认为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噩梦频率,同时还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睡眠障碍。“我们知道睡眠质量能够影响情绪和我们的身体机能,反之亦然。二者之间双向关联。面对存在情绪问题的患者时,绝大多数医生并没有深入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情况正在逐渐改善,因为我们越发意识到睡眠质量对我们的情绪和总体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由企鹅科学和科普中国联合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