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稻香沃野飘,科技兴稻见成效。吉林省扶余市近年推广寒地水稻科学“两早”栽培新技术,平均增产20%左右。扶余市每年种植水稻面积在2.4万公顷左右。前几年,虽然稻农们加大了肥料等方面的投入,但水稻亩产始终在810千克左右徘徊。为改变这种情况,扶余市实施了科技兴稻工程。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大量实际调查发现,选种不甚合理、栽培技术陈旧落后是造成水稻产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2007年秋季,扶余市引进了“两早”新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早育苗、早插秧,抢抓了积温,延长了水稻的生长期,使优质、高产、晚熟水稻品种取代了早熟、产量和品质都一般的品种,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新技术取代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两早”新技术中,用稻草覆盖苗床,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具有防冻、防病、争积温、争光照,实现安全育壮苗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封冻前,用30厘米厚的碎稻壳或一米以上的厚稻草捆把育苗地覆盖严实,使置床在冬天冻层较浅,第二年春天在3月上旬扣上棚膜,待置床全部化通后开始育苗。扶余市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田、确立示范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及在育苗、插秧、收获等各个生产周期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全面推广“两早”新技术。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在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扶余市稻农们选用晚熟、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认真按照技术规程操作,跟以前相比,今年播种、插秧期比以前传统种稻模式提前了15~20天,在稻农们精心侍弄下,这些用新技术种植的水稻比按常规方法种植的水稻高一头、深一色,一墩墩挺拔的稻秧浓绿茁壮,一个个稻穗又粗又长。微风拂过,荡漾起一阵阵“绿浪”。8月份,扶余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进行了田间实测,结果是:早育苗、早插秧的水稻平均株高为1.2米,一株有20多个分蘖,平均穗长为20厘米,每穗有230多稻粒,大部分已经灌浆。而用常规方法种植的水稻平均株高为1米。每株有13个分蘖,平均穗长16厘米左右,大多数正在扬花。同样的地块,明显的差距,让稻农们真正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扶余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进行了田间跟踪技术指导,及时解答稻农提出的问题,原来用老套路种稻的农民,在活生生的实例面前,逐步改变了观念,沿袭多年的水稻栽培模式被打破,扶余市掀起了一场水稻种植技术革命。黄灿灿的稻谷遍地金,喜滋滋的笑脸乐开颜。金秋时节,应用“两早”技术种植水稻的稻农获得了大丰收。扶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经过科学测产,应用寒地水稻科学“两早”新技术种植的水稻,亩产达900多千克,平均增产20%左右。一项新技术,点燃了农民种稻热情,使稻农们彻底打了个水稻产量“翻身仗”,种粮效益明显提高,科技的提升必将使扶余的现代农业之路越走越宽。(吕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