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如何防治孔雀大肠杆菌病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孔雀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自然条件下各种年龄的禽都可发病。但多发生于雏孔雀,特别是3周龄~6周龄雏孔雀最易感,发病率一般在30%~70%,死亡率不等,随饲养条件不同差异很大。大肠杆菌败血症该病是本病的代表性病型,多见于6周龄~10周龄的孔雀,死亡率一般为5%~20%,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在同群孔雀患病率相当高。患病孔雀采食量下降,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丧失,羽毛逆立,颜面褪色,消瘦,下痢。呼吸道有病变者有打喷嚏和呼吸障碍等症状,与支原体病很相似,但一般没有颜面浮肿和流鼻汁等症状,但有时与支原体病混合感染。幼雏在夏季发病也较多见,无特征症状,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2天~4天后衰竭死亡。有的出现白色及黄色下痢症状,腹部膨胀,与雏鸡白痢病相似。死胎、初生雏败血症及脐带炎由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卵在孵化过程中细菌大量增殖,多数胎儿在孵化后期或将出壳前死亡,有时发生爆蛋、一端破壳卵,如进行细菌培养,在包括卵黄的体内各个部位都能检出大肠杆菌。有的即使孵出,出壳后活力也较低,卵黄吸收不良,多发生脐带炎,排出白色下痢便,腹部膨胀,多在出壳后2天~3天死亡,超过1周死亡减少。死胎及出壳后死亡的雏剖检可见卵黄膜变薄,卵黄吸收不良,其内容物呈黄褐色泥水状,混有干酪样颗粒物,4日龄以上感染雏经常可见到心包炎。全眼球炎多发生在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后期,表现为一侧眼失明,开始眼睑肿胀、流泪、怕光,逐渐瞳孔浑浊,继而眼液、角膜浑浊,视网膜脱落而失明,眼球萎缩,眼窝凹陷。关节炎及滑膜炎多发生于幼雏和中雏,散发,多见于慢性病例。多在跗关节周围呈竹节状肿胀,有跛行症状,关节液增多、浑浊,腔内有时出现脓性或干酪物。有的发生腿鞘炎,走路困难。坠卵性腹膜炎及输卵管炎在腹部气囊内有大肠杆菌侵入的产蛋禽,病变可从气囊炎发展到腹膜炎以及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变薄,管腔内充满干酪物。严重时输卵管堵塞,排出的卵泡坠落到腹腔内。出血性肠炎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肠黏膜出血和溃疡,严重时在浆膜即可见到密集的小出血点。脑炎型大肠杆菌病主要症状是发病后头颈后倾,震颤,产蛋率下降。剖检可见脑膜充血,肝稍肿大、易碎,表面有黄白色坏死点,肠黏膜充血等。对本病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从孵化卫生及环境卫生着手,对种蛋及孵化设备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种蛋及初生雏的感染是防治本病的重要环节。从发病孔雀场分离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然后制成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再在发病的孔雀场应用,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因此,有条件的孔雀场最好自制大肠杆菌苗,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另外,发生本病时,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该菌对常用的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用药前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一般对庆大霉素较敏感。编辑:宋李晶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 詹丽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