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育用水的调控:幼体收集前后,进行培育用水的生态调控是保持水环境稳定的关键。方法是:在幼体收集前2日,注入过滤海水为池有效水体的60%,加入EDTA钠盐3~5克/立方米水体。并加入小球藻40万个/毫升,扁藻、小硅藻各2万个/毫升及部分角毛藻,轮虫3~5个/毫升。温度控制在22~25℃。幼体收集后根据观测,调控在上述范围内,并在特殊发育阶段做必要的调整以满足幼体生长、发育、变态的需要。2.幼体质量的鉴别及选育收集:并不是所有抱卵的亲蟹都能顺利孵化,有时环境突变或恶化,会使抱卵的雌蟹突然“流产”,即雌蟹将卵块用螯足梳理掉。同样,能孵化的幼体也有质量上的差异。弱的幼体难以培育,因此,在培育幼体之前,必须鉴别孵化幼体的质量,以决定取舍。三疣梭子蟹孵化幼体的等级有:①一等:活力良好,集群能力强,无下沉个体,形态正常,分布在水槽表层,可收集。②二等:活力好,集群能力弱,无下沉个体,形态正常,分布在水槽上层,可收集。③三等:活力较好,集群能力很弱,有部分下沉个体,部分个体形态异常,分布在水槽中层,可选育。④四等:活力缓动,不集群,大部分个体下沉,形态异常,分布在水槽中下层,不收集。⑤五等:活力弱,不集群,个体全部下沉,形态异常,分布在水槽下层,不收集。⑥六等:不动,不集群,个体全部下沉,形态异常,分布在水槽底层,不收集。选优的方法是:将确定孵化的亲蟹,傍晚投放于1立方米水体的水槽中(1只/槽),充气,控温22~25℃,投入轮虫20个/毫升,定时观察确定孵化时间。在孵化过程中应防止盐度变化超过±3‰和水温超过25℃,否则孵化后畸形幼体比率增高。孵化后,早晨水槽停止充气,旋转水槽内的水,使卵膜及刚毛等脏物下沉堆积,健康幼体则浮于上层,用虹吸法将上层幼体吸入已准备好的幼体培育池中培养,收集密度为2万~4万尾/立方米水体。国内的生产性人工育苗多未经选优,直接在原池进行幼体的孵化培育的,密度一般在10万~20万/立方米水体。注意,一个池内应尽量选用同期孵化的幼体。编辑:胡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