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提高母猪自身繁殖性能技术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在养猪生产中抓好仔猪、种猪及肥育猪的生产是决定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严格分阶段饲养,缩短母猪的空怀期,合理营养,强化免疫工作,预防疾病,调整优化母猪群结构、缩短经产母猪的繁殖周期等是提高母猪生产效率,实现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窝产仔数和仔猪的成活率及窝重的关键措施。 严格分阶段饲养。母猪在情期内的正常排卵数为15-30个左右。母猪配种后,初产母猪一般大约有25个,经产母猪大约有30个受精卵。但由于母猪体况太肥或太瘦和妊娠期间的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的作用,使母猪在配种后的前25天内,大约有30%—45%的受精卵死亡或被吸收;在妊娠中期(5-16周)大约有10%的受精卵死亡。饲养妊娠母猪的任务是保证胎儿在母体内顺利着床得到正常发育,防止流产,确保每窝都能生产尽可能多、健壮、生活力强和初生重大的仔猪,并保持母猪中上等体况,为哺乳期储备泌乳所需的营养物质。第一阶段为配种前20天,根据母猪体况,在维持营养的基础上增加10%~20%的营养。第二阶段为配种至配种后20天。严格限制饲喂量,降低营养供应量,营养需要可控制在略低于维持需要的水平。第三阶段为配种后21~90天,按常规饲养,供给母猪维持需要的营养。第四阶段为配种后91天至配种后114天(分娩),供给高营养。第五阶段为哺乳母猪,高营养水平饲养(提高营养浓度和采食量),在第四阶段的基础上,增加10%左右的营养供应。初产母猪高营养水平饲喂的时间适当延长。对于体况较差的母猪,则要注意多投料,以使母猪保持七八成的膘情。 缩短空怀期。母猪的空怀期与膘情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母猪越瘦,空怀期越长。对青年母猪在配种前7天左右要实行短期优饲,供给足量的优质饲料让母猪自由采食。对膘情较好,断奶后7天还不发情的母猪,用生殖激素、维生素e和公猪诱情等方式催情,通过公猪分泌的外激素气味和接触刺激,引起母猪脑下垂体分泌促卵泡素,促使母猪发情和排卵。另外,还可以通过注射性激素如孕马血清来诱导母猪发情。要注意初产母猪的适配月龄。后备母猪要求生长发育良好,不应过肥,体重达到75千克以后,就应限制精饲料的采食。一般引进瘦肉型品种后备母猪的初配月龄为8—9月龄,体重100—120千克;地方良种猪为5—6月龄,体重不低于70—75千克初配,瘦肉型品种与地方品种的杂种后备母猪年龄不早于6—7月龄,体重80千克左右初配。 把握时机,适时配种。由于母猪品种、年龄及排卵时间的差异,在确定配种时间时应灵活掌握。待母猪发情征状明显之后12小时是最佳配种时间,配种8~12小时后再复配1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配种效果和获得较高产仔数。从品种来看,我国地方猪种发情持续时间较短,排卵较早,可在发情后第2天配种;引入品种发情持续时间较长,排卵较晚,可在发情后第3~4天配种;杂种猪可在发情后第2天下午或第3天配种。如果配种前,用促排3号处理母猪,配种效果则更佳,因为促排3号能促进卵子成熟和集中排出,从而提高受胎率,增加产仔数。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的监护。防止母猪难产、缩短产程,是减少仔猪不必要的死亡,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的监护,在母猪分娩前3—5天,将分娩舍消毒冲洗,使产舍干燥、卫生和保温,或把母猪赶入专门的分娩舍,使母猪习惯新的环境。注意在产前一周应减少饲料的饲喂量,以防母猪胃肠内容物过多而压迫子宫引起早产、难产,可饲料中适当添加0.75%左右的轻泻剂,以防止母猪分娩期便秘。准备好人工接产的所需的碘酊、抹布、催产素及产后仔猪的保温设备等物品的准备工作,防止母猪难产和产程延长。母猪分娩后,当天肌注氯前列烯醇,促使子宫内胎衣碎片的彻底排出,同时也利于母猪断奶后再发情。在产后3天内,每天肌注抗生素预防母猪子宫炎的发生。 缩短哺乳期。较短的哺乳期能提高年产仔窝数和仔猪总数。但断奶过早,仔猪的成活率受到影响,母猪的断奶至发情间隔延长,受胎率降低。因此,哺乳期的长短应由母猪和仔猪的情况综合决定,母猪的泌乳量从产仔后逐渐上升,在21天前后达到高峰,之后则分泌量下降,在泌乳量较大的时候,母体中的雌激素量很少,母猪不会发情。而仔猪在21日龄以前,生活力较弱,营养补充主要靠母乳,在通常生产条件下是无法替代的,21日龄以后,仔猪所需营养已超出母乳量,这时的仔猪就需采食一些干饲料。综合考虑,仔猪适宜的断奶时间应该在21日龄以后,大多数猪场的经验是在 28-35日龄时断奶 提供足够的纤维性饲料与预防便秘。足够的纤维有利于维持母猪消化系统健康,刺激肠道蠕动,食糜以正常速度通过消化道,可减少母猪恶癖(啃栏、异食、空咀嚼、过量饮水、不安静等),有利于哺乳期提高采食量,防止母猪便秘,可使用'人工盐',减少便秘现象。及时鉴别诊断疾病引起的便秘,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的营养浓度、哺乳母猪应自由采食,每天饲喂不少于3次,定时饲喂,自由饮水。如采食量不足,可饲喂颗粒饲料或者湿拌料,增加饲喂次数,还可以定期投喂健胃助消化的药物来调节生理代谢,高母猪的泌乳力。禁止饲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的饲料。同时饲料要相对稳定,不宜变换频繁。保持一个清洁干燥、安静舒适、空气流通好、日光充足的环境,尽量减少高温、低温和疾病的不良作用,使母猪尽可能生活在16—22℃,相对湿度为70%-80%的环境中。在夏季,热应激对初产猪的影响比对经产猪的影响更大,母猪不能及时发情,断奶母猪的断奶至配种间隔延长,发情配种不容易受胎,产仔率低,窝产仔数少,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热应激的vc、碳酸氢钠等物质来缓解热应激对母猪产生的影响。母猪产后2-3天,到舍外适当活动,既锻炼了母猪的体质,又有利于提高泌乳量。 调整优化饲养母猪的胎次结构,建立高产母猪群。母猪胎次不同,产仔率有明显差异。第一、二胎产仔数较少,第三至六胎产仔数较多,第七胎后产仔数逐渐减少。猪群中合理的母猪胎次结构以一至二胎的母猪占母猪群的30—35%,三至六胎占60%,七胎以上占5—10%为宜。但应根据品种繁殖性能、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如品种繁殖力强的母猪,高胎母猪可留得多些。 做好消毒工作。凡进入猪场的人员,一律先经过猪场大门口进行脚踏池(垫)、消毒液洗手、紫外线照射15分钟后方可入内。对每批母猪转走后要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消毒,空栏5—7天后再转入下一批母猪。全场大消毒每周进行1次,遇到疫情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母猪生产期间应坚持每周带猪消毒2次。带猪喷雾消毒要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百毒杀、碘制剂),并轮换交替使用消毒药,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时间应选择在傍晚,光线较暗时,喷雾时喷头向上,雾粒在80—120μm之间,过大下落太快起不到消毒作用,过小容易吸入肺部,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喷雾量按15ml/m3,在发生呼吸道病或免疫前后三天消毒。 强化免疫工作,预防疾病。根据品种、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制定适宜的综合防治方案,实施程序化的防治技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预防,防治结合',避免有病再治。预防母猪发生繁殖性疾病。受感染的种猪场母猪流产、早产、死胎率可达20%以上,新生仔猪和断奶母猪发病率可达80%。由于prrs病毒感染后可致免疫抑制,以及prrs 病毒感染致使肺中巨噬细胞数目减少,抵抗力降低而导致继发感染,建议采取防止继发感染和对症治疗的防治方法。同时也可考虑注射疫苗,临床上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各场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打疫苗。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对养猪业危害很大,妊娠母猪可见流产、死胎,育肥猪可见呼吸困难,仔猪以神经症状为主,还伴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可供选择使用。净化猪场伪狂犬病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方法。细小病毒病临床特征为被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胎、木乃伊及弱仔,窝产仔数减少,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却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初产母猪配种前一个月注射弱毒苗或灭活苗,保证其有足够抗体,以保护胎儿不受侵害,也可让后备母猪与老龄母猪混养,让其自然感染,以获得足够抗体。非典型猪瘟通常认为是病猪先天性感染猪瘟强毒株所致。临床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母猪感受染后表现为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死胎、产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带毒猪。用猪瘟苗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猪瘟的主要措施,种猪群每年进行二次免疫接种。定期做好免疫监测工作,确保各阶段的猪群有足够保护力,同时也可根据免疫监测结果来制定本场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 合理驱虫。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不仅造成营养的浪费,而且使猪只免疫应答迟钝,抗病力下降。因此,确定猪群科学合理的驱虫程序,定期驱虫对猪群的健康生产十分重要。一般认为:母猪在产前2—3周内,公猪每年春秋各驱1次,断奶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后驱1次,间隔1周再重复1次。驱虫应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并配合使用,提高驱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