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1.1 亲本来源母本晋谷30生育期120天,幼苗绿色,株高129.0厘米,穗纺锤型,穗码松紧适中,穗长17.6厘米,单穗重20.6克,穗粒重18.6克,千粒重2.8克;出谷率81.1%,出米率76.9%,黄谷黄米;抗旱,抗黑穗病和白发病。父本品谷2号生育期121天,幼苗紫色,株高131.0 厘米,穗纺锤型,穗码松紧适中,穗长16.9厘米,单穗重18.6克,穗粒重16.6克,千粒重3.1克;出谷率80.1%,出米率75.8%,黄谷黄米;抗旱,抗黑穗病和白发病。1.2 选育过程2000年在山西省农业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地配制杂交组合“晋谷30号×品谷2号”,2001年种植F1代鉴定真杂种,2002~2005年进行定向系统选育,2006~2007年参加本所新品种比较试验,2008~2009年参加山西省谷子中晚熟区区域性生产试验,2009~2010年参加国家谷子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9年9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田间考察,同年进行营养品质分析检测,2010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晋谷51号,2011年1月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2、产量表现2.1 新品系比较试验2006~2007年参加本所新品种比较试验,2006年平均产量4612.5千克/平方千米,比对晋谷34号增产15.5%;2007年平均产量4837.5千克/平方千米,比对照晋谷34号增产27.7%。2.2 山西省区域试验2008~2009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503.0千克/平方千米,比对照晋谷34号增15.1%,产量居15个参试品种的首位(表1)。其中2008年山西省区试产量4864.5千克/平方千米, 比对照增产12.7%,增产点率100%,居参试品种首位;2009年山西省区试产量4141.5千克/平方千米,比对照增产18.0%,增产点率100%,居参试品种第1位。 2.3 国家西北区区域试验2009~2010年参加国家区试,两年平均产量5049.8千克/平方千米,平均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15.4%,居两年参试品种第1位。其中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077.5千克/平方千米,平均比统一对照长农35号增产15.23%,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0年区试平均产量5098.9千克/平方千米,比统一对照长农35号增产14.9%,居参试品种第1位,两年16点试验全部增产,增产幅度为5.01%~26.23%,增产点率为100%(表2)。 2.4 国家西北区生产试验2010年参加国家西北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948.5千克/平方千米,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16.52%,5点试验全部增产,增产点率100%(表3)。 3、主要特征特性3.1 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绿色,无分蘖,苗期长势整齐一致,株型为半紧凑型,茎杆粗壮,宽叶,穗呈棍棒型,穗码较紧,短刚毛,耐旱、抗病、抗倒伏能力强,不秃尖。株高141.2厘米,穗长21.1厘米,穗重19.9克,穗粒重15.6克,出谷率78.8%,千粒重3.2克,黄谷黄米,太原地区生育期120天左右,属中晚熟品种。3.2 抗病性 经多年多点田间自然鉴定,表现为高抗红叶病、黑穗病、白发病,后期不早衰,绿叶成熟(表4)。 3.3 籽粒品质该品种品质优良,其小米米粒鲜黄,香味浓郁。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测定,小米蛋白质含量为11.55%,脂肪含量为3.81%,维生素B1 0.52毫克/100克,直链淀粉18.13%,胶稠度135毫米,糊化温度3.20。4、高产栽培技术4.1 轮作倒茬,适时播种谷子不宜重茬,轮作可以减轻病虫危害,抑制杂草,消灭谷莠子,还可以调节土壤养分,利用肥茬创造优质高产。晋谷51号属中晚熟品种,应适时早播,山西东、西两山冷凉地区4月底5月中旬播种,其他地区小满前后播种。4.2 精细整地,科学施肥谷子种子小,顶土力弱,精细整地是保证全苗的关键。旱地春播应耕、翻、耙、耱,保蓄土壤水分,做到土地平整,上松下实,无大坷垃后待雨播种。在播前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增施硝酸磷600千克/平方千米,作底肥一次深施,有条件最好秋施农家肥。4.3 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播种量12~15千克/平方千米,出苗后3~4片叶时间苗,5~6片叶时定苗,留苗密度为37.5万~45.0万株/平方千米。拔节后及时进行中耕,清除田间杂草和病弱苗。拔节期、抽穗期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灌水,生长期间注意防治钻心虫和粘虫,成熟后要及时收获,防止风雨和鸟害造成减产。5、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山西省谷子春播中晚熟区及陕西、甘肃、北京门头沟等无霜期150天以上的西北地区推广种植。编辑:夏志文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名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