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2 原种繁育技术 原种是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环境中繁殖的,经检验质量达到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要求的,用于良种繁殖的种薯。在具有良好的自然隔离条件下可选择开放式繁殖生产,低海拔区应选择网棚设施繁殖生产。1   基地选择 种薯产地应选择在无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的地区,或非疫生产点。种薯基地应选择年平均气温在4℃~6℃,风速大,有翅蚜虫不易迁飞、难以栖息的高纬度或高海拔、气候冷凉的地区。开放式生产,海拔高度应在1300米以上。2   地块选择2.1 选择三年以上无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烟叶等茄科作物种植的地块。2.2 种薯田周围自然隔离条件良好,与马铃薯不同级别种薯或商品薯、茄科及十字花科、桃园、杏园、苜蓿田等易引诱蚜虫的作物地块有适当的隔离距离。开放式繁种田在无自然隔离条件下,隔离距离应符合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的规定。2.3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和施过长效除草剂的地块不应作种薯田。2.4 应具备灌溉条件,排水方便。3 土壤选择选择耕作层深厚,疏松、透气性良好、土壤肥力较好、酸碱度适宜的轻质壤土、沙壤土。4 准备种薯4.1 种源选用脱毒原原种作种源,质量符合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相应规定4.2种薯用量根据微型薯大小及品种、种植条件等确定种薯数量,可依表2确定。4.3 种薯处理4.3.1 种薯催芽播种前15~20天将种薯出窖,首先淘汰烂薯、畸形薯。将种薯摊薄,置于具有散射光、16℃~20℃的条件下。幼芽萌发后,每隔3~5天小心翻动一次,并随时淘汰烂薯。经晒种催芽,使种芽粗壮呈紫色,长0.5厘米左右。4.3.2 药剂拌种针对生产实际情况确定预防对象,选择适宜的药剂和用量进行干拌种或湿拌种,然后将种薯摊薄放在通风阴凉处3~5天。摊晾条件宜保持在温度17℃~18℃、空气相对湿度80%~85%。5 栽培技术5.1 深耕整地秋季深耕土壤30~35厘米;早春顶凌耙耱;播种前整地,达到地平、土细、上虚下实。5.2 施用肥料5.2.1 施肥原则平衡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适当补充微量元素。5.2.2 施肥数量依据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要求合理施用肥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等因素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一般每生产1000千克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N)5.0千克,磷素(P2O5)2.0千克,钾素(K2O)11.0千克。氮肥总用量的70%做基肥,30%做追肥;全部磷肥做基肥;钾肥总用量的50%~70%做基肥,剩余的做追肥。5.2.3 施用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禁止施用茄科植物残株沤制的肥料。有机肥结合秋深耕或春季翻整土地时施入。专用肥和化肥做种肥,播种时穴施或沟施,不可与种薯接触。5.3 播种5.3.1 播种时间播种期应根据气侯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应晚于商品薯的播种。一般当气温达到12℃左右,10厘米地温稳定在10℃时即可播种。晚熟品种宜在5月上旬播种;中熟品种可适期晚播;早熟品种可适当早播或晚播。5.3.2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与种薯用量与4.2原种田用种量表相同,采用宽行密植栽培方式。5.3.3 播种方法机械或人工播种。机播时,开沟、点种、施肥、起垄一次完成。人工平播时,以畜力开沟、人工点播、耱平、适当镇压。5.3.4 播种深度5克以下的微型薯播种深度6~8厘米;5克以上的微型薯播种深度8~10厘米,视土壤墒情作适当调整,以播种在湿土层为宜,必要时应采取措施促进出苗。5.4 田间管理5.4.1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3次,当马铃薯齐苗后浅中耕一次,现蕾期进行第二次,封垄前进行第三次。5.4.2 培土培土与第二次中耕除草结合进行,培土高度以距种薯15~20厘米为宜。5.4.3 灌溉、排水适时适量进行灌溉。当土壤含水量在苗期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现蕾至开花期达到70%~80%,收获时达到60%左右,生长中后期降雨量多时,应注意田间排水。5.4.4   追肥追肥一般在现蕾期进行,采用沟施、或穴施、或用可溶性肥料进行水肥一体化追施。每亩可追施尿素8~15千克,适量追施钾肥。适量补充硫酸镁、硫酸锌、硼酸等微量元素肥料。壮苗酌情少施,偏旺苗可不施。追肥应结合灌溉或降雨进行。生长中后期若植株早衰,可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4.5   去杂去劣去杂去劣分别在苗期、开花期及收获前二周进行。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对种薯田进行全面检查,拔除病株、杂株、劣株和疑似株,将拔除株的茎叶和块茎全部小心放入袋中,带出田间处理。如发现病毒植株上有蚜虫时,应先用药剂灭蚜,然后再拔除病株带出田间。5.4.6   病虫害综合防控5.4.6.1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进行病虫害防控。 主要预防和控制各种病毒病、类病毒病、环腐病、疮痂病、黑胫病、晚疫病、黑痣病等种传病害和传播病毒的蚜虫。5.4.6.2 合理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化学药剂的选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施用国家禁用和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5.4.6.3 出苗后,每7~10天交替喷施一次广谱性的保护性杀菌剂,直到收获。在主要病虫害易发生期或初发生期进行重点防治。5.4.7 化学调节现蕾期,对徒长田可喷施多效唑溶液150毫克/升~180毫克/升。5.4.8 操作管理田间作业工具应专用,使用前严格进行消毒。作业时,应由高级别种薯田向低级别种薯田依次进行。操作人员作业时应穿消过毒的工作服,严禁吸烟。5.5 收获5.5.1 收获时间根据品种生育期适期提早收获,或发现蚜虫迁入时及时收获。5.5.2 灭秧收获前一周,应先用杀秧机割除茎叶和杂草。5.5.3 收获机械化收获时,应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在收获过程中,应避免块茎被损伤、曝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应及时装袋(车)和运输。 3 良种繁育技术 良种是用原种作种薯,在相对隔离环境中生产的,经检验质量达到马铃薯脱毒种薯相应要求的,用于生产商品薯的种薯。良种繁殖选择开放式生产方式进行。1 选择地块良种繁殖田应选择在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隔离条件好、无蚜或少蚜区,前茬三年以上未种植过茄科物,土壤疏松,肥力较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2 准备种薯选用质量合格的脱毒原种作种源,选择标准、健壮、适龄种薯,进行播前催芽,壮芽。3 种薯处理催芽时,汰除不具备该品种典型性状的块茎,淘汰病薯、烂薯、畸形薯、表皮粗糙老化以及芽眼凸出、皮色暗淡的块茎。出芽后,汰除幼芽纤细、丛生的种薯。种薯应选择30~50克的整薯。大于50克的种薯可在播前3~5天进行切块。种薯切块前应对场地和器具进行消毒。切块大小以30~50克为宜,每个切块带1~3个芽眼。大种薯先从顶芽一切为二,然后切为楔型。切块时,每切到病薯、烂薯时,切刀可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乙醇溶液浸泡1~2分钟,2~3把切刀交替消毒使用。4 种薯用量根据品种、薯块大小、种植密度等确定种薯用量。播种量应适当高于商品薯生产田,一般每亩用种150千克左右。计算公式见式(1):种薯用量=切块重量/1000×种植密度/(1-自然损耗率)   (1)式中:种薯用量   —— 单位为千克/亩;切块重量   —— 每块种薯的重量,单位为克/块;种植密度   —— 每亩种植的株数;自然损耗率 —— 一般按5%计算。5 栽培技术5.1 整地、施肥同原种繁育技术5.2 播种5.2.1 种植密度采用单垄单行种植,行距70~90厘米,株距视品种类型确定。一般种植密度见表3。 5.2.2 播种方法旱地以平播为主,播后及时耱平和适当镇压;有灌溉条件的起垄播种。5.2.3 播种深度旱地播种深度10~12厘米,水浇地、下湿地播种深度8~10厘米,视土壤墒情作适当调整。5.3   田间管理、收获同原种繁育技术 6    预贮和贮藏6.1 准备种薯库入库前30天,应把旧库彻底打扫干净,土窖需刮去墙体污土层,然后用药剂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可选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洒窖壁、地面及器具。熏蒸时,每1立方米空间可用40%甲醛20毫升和高锰酸钾10克,先将高锰酸钾置于容器内,再注入甲醛溶液,密闭熏蒸1~2天,然后进行通风换气,待空气质量安全后方可入库贮藏。6.2 预贮马铃薯收获后,在15℃~18℃、散射光条件下预贮二周。预贮结束时,应剔除病薯、烂薯。6.3 贮藏带包装贮藏时,可用麻袋等包装袋、包装箱进行分装,装袋(箱)不宜太满。种薯标签要求标明品种名称、级别、重量、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等相关质量信息,拴挂于袋(箱)内外,并在库内标识。入库时,应按品种和级别等分别贮藏,严禁不同级别的种薯混贮,尤其不应与商品薯同窖贮存。薯堆高度应为有效空间高度的1/2~2/3,种薯的容积不超过库容积的60%,应留有通道。长期贮藏的适宜温度为2℃~4℃、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种薯库应由专人管理,注意通风换气、防病、防虫、防鼠、防冻。 7 包装、运输包装材料可选用无毒、无害、洁净的麻袋、网袋、纸箱。运输工具应清洁,可用有效氯含量5%~6%的NaClO溶液500毫克/升~1000毫克/升,或50%多菌灵400倍液等进行消毒处理。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的种薯在一起运输时应严防混杂。远途调运中,应注意防水、防晒、通风、降温、防止损伤,冬季调运时应注意防冻。编辑:石慧芳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主任农艺师、推广研究员  王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