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溃疡病又称褐斑病,是由于虾、蟹的体表受损伤、或甲壳的组织结构不够健全,再受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引起甲壳表面形成黑褐色斑块,严重时可侵蚀到几丁质以下的组织,引起越冬亲虾、亲蟹大批死亡的一种疾病。(一)病因当虾、蟹的甲壳完好无损(指用肉眼观察、显微镜检查及甲壳组织切片检查均完好无损)时,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不能侵入引起甲壳溃烂病。但当甲壳受损时,则这些菌就很易侵入而引起发病。甲壳受损的原因有寄生虫的寄生,人们操作不小心时的碰伤,虾、蟹自己在爬动时的损伤等;同时,Fisher等(1978)发现饲料不足的小龙虾,比投饲充足的小龙虾容易感染甲壳溃疡病,因甲壳类的甲壳是由皮腺分泌的物质形成的,在营养不良时就影响到皮腺分泌,从而影响甲壳的完好发育;Couch(1978)报道是由于水中的化学物质引起,虾、蟹在水中含有硫酸铜、氯化铜低浓度的水中饲养,可出现黑鳃、褐斑症状。我们于1996年1月初在连云港某养蟹场的中华绒螯蟹的抱卵蟹,在水温升到17℃以上后不断发生死亡,且已连续3年,最严重的一年,死亡率超过90%。症状为步足脱落,螯足上的毛脱落,甲壳上有褐斑。后经查明是由于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偏高(二价的铜离子含量为0.02毫克/升,二价锌离子含量为0.012毫克/升),以及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单独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螯合水中偏高的铜离子及锌离子,或仅用抗菌药外泼、内服治疗细菌病均无效,而前后二种治疗方法同时采用时,疾病很快就治愈。(二)流行情况甲壳溃疡病危害各种虾、蟹,全国各养殖地区都有发生。在捕捞的天然虾、蟹及人工养殖的虾、蟹偶然也有发现,但一般感染率很低,症状也不很严重,通常只是降低商品价值,死亡的情况不多见。但该病在越冬的亲虾及亲蟹中则极为普遍,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是亲虾、亲蟹越冬期间危害很大的一种疾病。因为越冬时,大多饲养在水泥池中,体表易于擦伤;同时密度较高,水质易于恶化;亲虾、亲蟹性腺发育时对营养的要求高,如投饲不当,容易产生营养不良,从而引起细菌感染;水质监测不严,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偏高时,也容易诱发甲壳溃烂病;而且在整个越冬期间,亲虾、亲蟹在产卵前不再蜕壳,一旦感染后,不能随蜕壳而减轻危害。(三)症状体表甲壳表面有黑褐色斑块,以后逐渐扩大,形成褐色的腐蚀区,溃疡的边缘颜色较浅,呈现白色,溃疡的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到几丁质以下组织。褐斑在虾、蟹的任何部位郎可发生。(四)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用肉眼可作出初步诊断。(2)了解饲养管理情况,饲料的质量,必要时还需分析水质。(3)要查明致病菌,则需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如由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可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快速检测。(五)预防措施(1)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改传统养殖为环境协调型养殖,改传统育苗为微流水生态育苗。这需要一些投资,但这是势在必行,可进行有计划的改造。(2)彻底清塘。如是水泥池,应先洗刷干净后再进行消毒。(3)要选择体格健壮、体色正常、附肢完整、体表无任何附着物的亲虾、亲蟹。(4)捕捞及搬运要选用合适的工具及细心操作,尽量避免碰伤。(5)越冬池如是水泥池,池壁要光滑;同时最好离池壁5-10厘米处设1圈拦网,防止碰伤。(6)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泼洒养殖保、多福可乐等益生菌,保持优良、稳定的生态环境,饲料营养全面、新鲜卫生。(7)改变过去仅起过滤、沉淀、蓄水作用的蓄水池为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综合净化、优化的循环用水池。并要对水质定明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六)治疗方法1.室外土池饲养,一般感染率不高,经大换水蜕壳后可免除危害。2.疾病较严重时,首先应查明发病原因,如有营养不良、重金属超标、受伤、寄生虫寄生等原因在内,应在解除这些原因的同时再进行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后者需采取外泼消毒药与内服药饲相结合的办法。(1)外泼消毒药,每立方米水体中放水产保护神0.2-0.4毫升,隔天泼1次,共泼3次。(2)内服药饲,每千克饲料中加5克鱼泰8号药,或10克治鳖灵1号药,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5-7天。(3)疾病治愈后3天,全池遍洒养殖保等益生菌,并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加添肽葡聚糖、寡核苷酸类、养殖保等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编辑:胡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