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农村沼气技术知识问答(三)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64.建设沼气池为什么必须要搞好规划?沼气池是一个固定的建筑物,规划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土地的有效利用、沼气的长期使用效果和农民家庭院落的整体美观。因此,必须注意搞好规划。65.农村户用沼气池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农村户用沼气池的规划应以“卫生安全、美观协调、方便管理”为基本原则。66.现阶段建造什么样式和结构的沼气池最合算?一般以建造砖混结构常规水压式沼气池最合算。67.为什么提倡修建圆形的沼气池?因为圆形或近似于圆形的沼气池与长方形池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相同容积的沼气池,圆形比长方形的表面积小,省工、省料。(2)圆形池受力均匀,池体牢固,同一容积的沼气池,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圆形池比长方形池的池墙厚度小。(3)圆形沼气池的内壁没有直角,容易解决密封问题。68.什么是砖混结构沼气池?所谓砖混结构沼气池就是池底、池墙采用混凝土整体现浇,池拱盖采用无模卷拱法用砖砌筑。这种方法建池施工方便,适应性强,使用寿命长。69.选择池容时需考虑哪些因素?既要考虑生活用能,又要考虑养殖规模,还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用户人口、发酵原料、用肥数量等因素来确定池容。70.农村户用沼气池池容主要有哪几种?农村户用沼气池池容主要有6米3、8米3、10米3。71.沼气池贮气容积指的是什么?贮气容积是指水压式沼气池水压间的有效容积(或出料间容积)。72.6米3池容的沼气池每天能产多少沼气?可满足多少人使用?6米3的沼气池每天可产沼气量1.2米3,可满足全家3口人使用。73.8米3池容的沼气池每天能产多少沼气?可满足多少人使用?8米3的沼气池每天可产沼气量1.6米3,可满足全家4口人使用。74.10米3池容的沼气池每天能产多少沼气?可满足多少人使用?10米3的沼气池每天可产沼气量2.0米3,可满足全家4~5口人使用。75.农村家用沼气池设计产气率一般按多少计算?家用沼气池设计产气率平均以0.15米3/米3•天(以下用m3•m-3d-1表示)计算。76.沼气高温发酵的容积产气率(年均值m3•m-3d-1)一般为多少?一般为4.0~5.0m3•m-3d-1。77.沼气中温发酵的容积产气率(年均值m3•m-3d-1)一般为多少?一般为1.5~2.5m3•m-3d-1。78.沼气常温发酵的容积产气率(年均值m3•m-3d-1)一般为多少?一般为0.15~0.20m3•m-3d-1。79.如何测算沼气的产气量?各种有机物的产气量(产气潜力),可采用成批投料发酵的实验方法来测定。如每千克猪粪(干物质)产气量为0.43米3,但考虑粪便的实际收集率以及排粪量的差异,一般估算为:5头猪、1头牛、150只鸡的粪便可产沼气1.0米3。80.家用沼气池的设计气压是多少?为什么?家用沼气池的设计气压是0.06千克/厘米2。因为沼气池的产气量和沼气池内气压紧密相关,随着气压的增加,其产气量相应减少。据测定,甲烷细菌在40厘米静水压力下,可正常生长和活动,但对压力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沼气发酵要求沼气池内气压相对稳定,并且宜小不宜大,一般农用沼气池供燃烧和照明时设计气压取用0.02~0.06千克/厘米2。即20~60厘米水压较为合适。沼气池气压过大则容易损坏池体,造成渗漏,同时对充分燃烧不利;压力过低,不利于沼气的输送和使用。因此,家用沼气池的设计气压用0.06千克/厘米2。81.目前农村家用沼气池设计贮气量时应考虑贮存多长时间所产的气?家用沼气池设计贮气量时应考虑贮存12小时所产的气,即最大昼夜产气量的一半。82.底层出料水压式沼气池由哪几部分组成?底层出料水压式沼气池由发酵间、水压间、贮气间、进料管、出料口通道、导气管、水封圈和活动盖等部位组成。83.底层出料水压式沼气池池型有哪些优点?(1)结构合理,便于操作管理。该池体结构受力性能好,能充分利用土壤的承载能力,省工省料,成本低。它能与日光温室、畜禽舍、厕所相连结组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还能与厕所、畜禽舍连结一起组成“三位一体”生态模式,使人畜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在需要利用沼肥时可用通过安装在水压间的出料器抽渣出料,解决了出料难的问题。(2)经济耐用,便于推广。各种建沼气池的材料都能用来建该池,它的总造价比较便宜,只要管理得当,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3)它可以利用农村各种发酵原料制取沼气。84.旋流布料型沼气池的抽渣管有什么作用?作用是:(1)日常出料和底部出渣。(2)循环搅拌。抽渣管抽出的料液从抽渣间流入酸化间,经酸化间与进料间单向通道进入进料间,再由进料管流入沼气池,完成循环搅拌。85.旋流布料型沼气池增加了旋流布料墙有什么作用?增加了旋流布料墙,增大了料液的流程,使发酵更充分,同时旋流布料墙还兼有破壳、富集菌种等功能,可大大提高沼气池产气率。编辑:郝建玲审核: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推广研究员任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