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位于阴山南麓,黄土高原东南部,辖区土地总面积345847h㎡,东西长81km,南北宽75km,其主要的地貌十分丰富,包括山地、丘陵、凹坳、陷落湖积平原等,四周均有山体环绕。该地区的东南面是一块内陆陷落盆地,成狭长状。该辖区内耕地面积为63340 h㎡,园地128.76 h㎡,林地面积87935.03 h㎡,草地面积146837.38 h㎡,水域面积16135.65h㎡。其土壤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盐土、灰褐土、栗钙土、草甸土、栗褐土、沼泽土等。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季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夏季凉爽,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5.5℃,温度超过10℃的有效积温2400℃左右,无霜期平均时间为90~120天,年平均日照2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27mm。农业总产值中以种植业为主,是其总产值的66.8%。耕地地理评价面积统计 该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为63340 h㎡,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8.31%.该类耕地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耕地面积为8752.36h㎡,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3.81%,二级地14905.37 h㎡,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3.53 %,三级地18795.43 h㎡,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9.67%,四级地13604.78h㎡,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1.48%,五级地7282.06h㎡,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1.51%。耕地地力等级分布情况 该地区地力等级分布情况为:一级地及二级地较为集中于该地区的西南部和中东部,其属于湖盆河谷阶及地势平坦的滩川。有三条主要河流经过该区域,河流周边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肥力良好,一般是栗钙土,厚度在80厘米左右。三级地及四级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低山地丘坡面及丘前山前倾斜平原,土类主要是灰褐土、栗钙土。土层厚度大,理化形状良好,地形十分平缓,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五级地分布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山林混合经营区,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土、灰褐土,耕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其适合林草的种植,因此应及林业为主要产业,并结合其他作物,实现混合经营。根据等级分布的区域特点来看,各种因素均会对等级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包括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而产生了显著的区域分布规律。耕地等级逐步升高,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地貌类型的变化为滩川区~山前倾斜平地~缓坡。适宜性评价 等地等级有所区别,对其进行利用的方式及其适宜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种植业方面,一级地至五级的适宜性存在着渐变的关系的,为了达到改良及方面应用的目的,可以将该五个等级的耕地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一级至三级地属于第一类,四级地属于第二类,五级地属于第三类,具体适宜性如下:①适宜进行农业的耕地 一级地至三级地理化状况良好,肥力程度高,地势分布平缓,土体深度大,各项不良因素较少,生产力水平高,适合开展种植业。其均属于基本农田,发展的方向为经济高效的农业;适应进行农业或者畜牧业的耕地 主要是四级地,该类耕地的肥力情况良好,生产潜力较大,但是在耕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良土壤,提升肥力。其不仅适宜进行农业生产,也适宜发展畜牧业,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的利用可以是以农业为主,结合畜牧业;③适宜林业的耕地 主要是五级地,该类耕地存在较多的阻碍因素,如砾石含量大、坡度大等,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肥力水平较为有限,适合开展林业生产,也可以将林业作为主要项目,结合畜牧业,共同发展,且还需要注意及时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强化植被的覆盖,改善水土流失情况,保护生态平衡。种植业结构调整 在种植业调整方面,需要保障粮食作物产量,稳定经济作物的生产,并提高饲料作物的产量,深入优化三者的结构,其比例需要保持在5:4:1,属于最佳的比例,具体的调整情况如下:①粮食作物 主要包括马铃薯、玉米等。马铃薯市场潜力较大,该地区的气候环境也较为适合马铃薯生长,可以发展优质商品薯基地,其种植面积应保持在20万亩左右。玉米在该地区的种植时间较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且技术较为成熟,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均需要将其作为种植业的主导,其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左右,且需要提高其品质。另外还需要多元化的开展豆类、杂粮的种植;②经济作物 胡麻是该地区的优势作物,适合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生产,是未来的发展重心,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并结合发展甜菜、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或者无公害蔬菜等;③饲料作物 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四级地及五级地,进行粮食作物及饲料作物的轮作,提高饲用玉米、青饲作物的面积。编辑:卢海荣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厅的农技推广研究员 侯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