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
归因就是个体根据掌握的信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推理判断和解释的过程。简言之,归因就是个体找出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1
归因分两大类: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于个体的特征,如人格、动机、情绪等,外部归因是将行为原因归结于外在的条件,如背景、机遇、他人配合等。
归因是一种心理过程,具有主观性。同一事件,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人们之后的行为结果。比如,学生成绩下降,我们既可理解为贪玩,没有认真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周围环境变化导致。两种不同的理解,会导致对该学生完全不同的态度及行为。提高归因的准确性,是心理学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而提高准确性就需要找到归因的规律,既人们为什么会这么归因。
协变原则的三种信息(1)特异性信息:也叫区别性信息,指行为主体的反应是否只对应某一特性情境。
特异性高,意味着主体只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该反应。比如,张三只对包子流口水,对其他食物都不流口水。特异性低,意味着主体不仅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对其他刺激也会做出相同的反应。比如,张三对所有的食物都会流口水。
(2)共同性信息:也叫共同反应,指不同的行为主体对该特性情境反应是否相同。
共同性高,意味着不同的人对某一刺激客体的反应是相同的。比如,刚出炉的鲜肉包,吸引来来往往路人的眼光,除了张三,其他路过的人都流口水。共同性低,意味着别人对该刺激客体的反应不同与主体对该刺激客体的反应不同。比如,刚出炉的鲜肉包只吸引了张三流口水,而别人却未流口水。
(3)一致性信息:指同一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其反应是否一致。
一致性高,意味着在不同的背景下主体对刺激客体的反应是相同的。比如,不管何时,不管在哪里,只要看到包子,张三就流口水。一致性低,意味着主体对刺激客体的反应仅限于当时。比如,只是此时此刻,张三才对包子流口水,其他时间对包子都不流口水。
协变原则的结论根据以上三种信息的协变,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人们的归因结果。
(1)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归因于刺激客体。比如,张三对其他食物都不流口水,新鲜的包子吸引所有的人,不管何时何地张三总是看到包子就流口水,这差不多意味着流口水是因为这个包子好吃。
(2)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归因于主体。比如,张三对所有的食物都流口水,别人并未对新鲜的包子流口水,张三看到包子就流口水,这差不多意味着流口水是张三个人的原因。
(3)特异性高、共同性低、一致性低,归因于情境。比如,张三对其他食物都不流口水,别人对新鲜的包子也不流口水,张三只是此时此刻才对包子流口水,这差不多意味着此时此刻的情况与平时不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