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青少年犯罪心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具体内容对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目前,对青少年犯罪定义不同学科有不同见解。概括的说:青少年犯罪是指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和法律标定的诸多违法犯罪和法规的行为。犯罪学家曹漫之等认为: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但未满25周岁的青少年违反了刑事法律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行为,包括违法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刑事犯罪以及其他的行为和违法行为1。

中国青少年犯罪状况与青少年犯罪发展路径犯罪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青少年犯罪进入了一个高峰期。80年代的严打政策出现是犯罪率有所减弱。90年代,青少年犯罪人数量在全国总体犯罪人数中的比例下降,但是其犯罪年龄出现低龄化和暴力化现象,更多的未成年人参与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暴力犯罪。

犯罪发展路径:

莫菲特对先前的跨文化和跨种族的研究认为,青少年犯罪路径有两种:儿童期起始的终生持续路径和青春期起始的青春期路径。

(1)终生持续犯罪人:儿童期起始的终生持续路径占总体人口的3%-5%,男性更适用与此路径。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年龄越早,之后发生的反社会行为可能会更持久和严重。

(2)青春期犯罪人:青春期起始的青春期路径在总体人口中占70%。他们日常行为问题始于青春期,可能从事的反社会行为包括逃学、偷盗和破坏公物等。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1)动机特征

青少年犯罪动机具有多样性、情境性、情绪性、无意识性好恶意性等特点。

青少年的社会经验少,他们对惩罚的回避动机低。青少年犯罪者由于一时冲动鲁莽,闯祸后,由于恐惧动机的产生,可能会将错就错,放下更严重的错误,事后又容易产生后悔等情绪。

(2)个性特点

智力特点

大多数终身性持续犯罪人由于具有神经生理缺陷及学习困难,根据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犯罪的智力主要分布于中下和中等水平。但这并不代表青少年犯罪者一定存较低智力水平。

气质特点

儿童期的气质特征与生命后期的反社会行为存在密切关联。反社会性儿童可能在生命早期具有“困难型气质”,表现出烦躁、睡眠等问题。詹科拉等对14-18岁的CD女性青少年的研究发现,高的困难气质型、低的执行能力与攻击型的反社会行为都存在显著性相关。

性格特点

青少年由于正出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尚未完全定型,但研究发现,与在校学生相比,青少年罪犯具有更为放纵、任性、粗暴和冲动的特征2。

(3)行为特征

1.模仿性

2.冲动性

3.戏谑性

4.结伙性

青少年犯罪理论和影响因素犯罪理论:

(1)生理学取向的理论

反社会行为青少年和非反社会青少年可能存在遗传和神经生理上的差异。遗传研究发现,父亲与后代尤其是儿子的反社会行为存在相关。随着研究进行,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犯罪存在影响。 (2)认知取向的理论

罗斯等人认为,犯罪行为与 受损害的或延迟的认知发展有关,青少年犯罪人和持续犯罪人可能存在认知缺陷。暴力青少年存在问题解决能力的缺陷,部分原因可能是低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中性情境的敌意评估。品行障碍个体的认知过程可能存在缺陷,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选择、理解行为的后果、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确认实现特定目标的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

(3)社会学取向的l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他人的行为。研究显示,儿童的攻击行为往往是通过模仿而习得。他们模仿的对象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同伴和媒体人物等。帕特森认为,儿童在模仿父母受到强化后形成的反社会行为,父母不正确的以及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会加大上述问题的出现2。

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大社会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因素。
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安定与否,而且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特别是社会的动乱对社会犯罪现象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社会的动乱,使社会中本来缓和的矛盾重新对抗起来,一些人民内部矛盾被激化起来。有矛盾就会有冲突,有不满就会有反抗,反抗的形式不仅是牢骚,也有的以犯罪形式表现出来。社会的动乱使党的威望降低,使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信誉发生动摇,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被颠倒,从而形成反社会的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衰退,并由此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收入减少,下岗失业人数增加等消极作用,其中尤其是年青人的就业受到影响,压抑了青年人正常的心理发展,青少年富于理想,在求学时代,对前途有着美好的憧憬,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希望进入社会后,为社会多作贡献。但是,由于经济衰退,不能就业,闲居在家,处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渴望生活的激情丧失了,压抑了正常的情感,使一些青少年产生失望情绪,有些青少年则从不满到对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一些青少年,由于就业问题久末解决,导致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多疑自卑,形成心理变态;更有一些青少年,到处闲荡,共同的命运使他们相集在一起,谈社会的阴暗面,发牢骚,此时很容易接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从而发展为犯罪团伙。
3、精神文化因素。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也混杂进入我国。如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色情的影视作品;宣传西方的所谓“性自由”“性开放”;宣扬暴力、封建迷信;甚至在我国已绝迹几十年的吸毒、卖淫嫖娼的丑恶现象也死灰复燃,这些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严重地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由于认识能力同生理发育存在着矛盾,加上意志薄弱,很容易被腐蚀。
(二)小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在家庭的时间最长,父母对他的情况最熟悉,关系最密切,权威最大。一个人的气质、性别、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从童年开始的,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掌握社会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家庭对影响青少年正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的稳定;一是家庭的教育。
家庭的稳定状况——是指完整家庭还是缺陷家庭,也就是“单亲家庭”或“双亲家庭”。现代社会的发展认为,由夫妇两人和子女所构成的家庭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家庭一般来说是稳定的。所谓缺陷家庭指的是由于双亲的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
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父母之间对子女带有差异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相互取长补短的巧妙配合。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来说,父亲和母亲的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母爱是母子关系的特殊产物,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孤僻、冷漠、粗暴、内向等;如果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缺陷家庭的不幸就在于缺乏这种天然和谐的正常教育。
家庭的教育方式——子女从出生到进学校上学的6至7年间,主要生活在父母的边,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品行好坏至关重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就说明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不仅对子女的道德品质,乃至对子女的心理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种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仍很普遍,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2、学校环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塑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学校的教育功能。因为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场所,小学教育阶段(6—12岁)主要是直观教育、形象思维为主,进入中学阶段(12—18岁)则以抽象思维为其特征,到了高中阶段(16—18岁)则开始形成世界观。而且中学阶段还是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正义感;而另一方面认识能力还不全面,评价事物、看待问题好走极端,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挫折等。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重智育、轻德育——这在中学教育中特别突出,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就是一个标准——学习成绩。成绩好,则一切都好,“一俊遮百丑”,忽略思想品德教育。而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厌弃,家长生气,社会歧视,无人关心,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这无疑把他们推向社会的对立面,使他们自暴自弃,出现反社会倾向,且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校风不正,管理不善——由于社会的发展,今日的校园早已和外界的社会融为一体,再也不是昔日宁静、琅琅书声、做学问的世外桃园,四周遍布网吧、游戏机,加上学校管理滞后,导致有学生旷课、吸烟、打架、偷盗、早恋等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快速发展阶段,是人生世界观形成阶段,但由于心理发展还末成熟,世界观还末定型,这个阶段的可塑性还很强,在如此的校园环境中生活、成长,稍一放松,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老师缺少师德——教师应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自由主义思想影响,有些老师缺乏敬业精神;有的老师在讲台上大发牢骚,把情绪带进课堂;有的老师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么讽刺挖苦,要么放任不管,甚至打骂体罚2。

以上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听之任之则会在更大的层面上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干预和治疗青少年犯罪预防、干预和治疗可被概括为犯罪干预策略的三个不同阶段:初级、二级、三级。

初级干预
初级干预是指在暴力发生之前进行干预,从而减少暴力发生的可能性。包括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区预防。

二级干预

二级干预策略,是针对与警察或刑事司法审判系统产生的或在学校被证明具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个体。二级干预策略包括:分流项目、选择性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治疗和技术训练等。

三级干预

三级干预策略主要针对违反刑法规定行为,并已受到官方法庭审判的犯罪青少年。对暴力攻击青少年的干预重点在与咨询或治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