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即麞,又称河麂、牙獐。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小型鹿类。体长约1 m,肩高约0.6m,重约15kg。体棕黄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雌雄均无角。雄性上犬齿发达,外露形成“獠牙”。故名牙獐。尾短而不显。多栖于芦滩、旷野等地。独居或成对活动。性温和,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游泳。以青草为食。5月前后产仔,每胎4~6只。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省。现存数量不多,为中国二类保护动物。1
外形特征獐、无角,体重约15-20(雄15、雌20)千克,体长约1米。四肢细小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体毛多棕黄色、灰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毫米。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獐体长0.78~1.00米;肩高0.45~0.55米;毛粗硬,体侧和臀部毛长约4厘米;背和体侧毛色沙黄,毛尖黑色 ,头顶灰褐至红褐色,颏、喉、嘴周围和腹毛白色;幼獐背部有白斑和白纹;上犬齿发达,雄兽的尤其长而大(4~5厘米),略弯,呈獠牙状,露于口外,雌雄均有腹股沟腺(鼠鼷腺)。
体长91~103cm,尾长6~7cm,肩高50~57cm,体重14~17kg。雌雄都无角,雄獐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成獠牙。无额腺,眶下腺小而不明显。耳较大,尾极短。全身毛呈枯草黄色。幼獐毛被有浅色斑点。2
生活习性獐不结大群,独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獐生性胆子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獐喜食植物,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受惊扰时狂奔如兔。以芦苇、杂草及其他植物性食物为食物。
栖息于河岸、湖边、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山坡灌丛或海岛上,但回避茂密的森林和灌丛。单独于晨昏活动。吃灌木的嫩叶和芽,也吃禾本科及其他杂草。2
生长繁殖獐每年繁殖一次,11月至翌年1月左右交配,高峰期在12月,翌年5月底至7月底产仔,每胎1-3仔,偶有4仔。妊娠期168-170天,1龄獐平均2.17仔,成年獐平均2.73仔。
栖息环境獐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草坡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潮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中生活。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它们选择附近有水的草滩或稀疏灌丛生境。善游泳,能在岛屿与岛屿和岛屿与沙滩间迁移。在山丘、岛屿,獐虽能在灌丛栖息,但更多选择草丛。在舟山,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无獐,茅草山坡或稀疏林区多獐而无麂。在鄱阳湖草洲獐选择较矮的苔草丛者占79.3%,较高的芒草丛为20.7%。
《本草纲目》曰:秋冬居深山、春夏居泽。3
活动范围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朝鲜。
文献记载的地点有:江苏省的镇江、泰州、苏州、无锡;上海市及奉贤县;浙江省的桐庐、富阳、宁波;安徽省的泗县芜湖;湖北省的宜昌,广济;湖南省岳阳和湘南郴州一带,。80年代的分布范围处于24°~34°北纬及东经110°以东范围内。南至广东乳源、仁化、乐昌、连县,广西的桂林,福建的宁德、晋江,莆田,漳平,北至江苏盐城及滨海地区、安徽蚌埠;西至湖南,湖北;东至浙江舟山诸岛(盛和林等,1975、1985、1992)。广西天峨县和南丹县,上林和武宣县也有分布,其分布区向西推进到106.5oE,23oN (Cao et al. 1993)。但谷地的獐现已呈隔离点状或小片状分布。盛和林和陆厚机(1984)年估计,獐数量较多的地区有:江苏洪泽湖地区和盐城以南的滨海地区,估计分别有300-500和500-1000只;浙江舟山群岛估计尚有1500只左右;江西鄱阳湖地区1987年推测有2000-3000只,但1988年再次调查时,已难发现,现有种群少于1000只;安徽滁县林场于1982年调查时大约在200只,1993年调查,数量已有明显增长,包括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在内估计有500只左右,Shen克 and Ohtaishi(1993)年估计全国总数量估计约在1-3万只。
李拥军等(2003)年调查认为中国野生种群约10,000只。孙孟军和鲍毅新(2001)调查认为浙江省獐的资源量约 6000余只。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对江湖沿岸的野生獐更是雪上加霜,獐的现有种群数量不容乐观。3
致危因素人类捕杀
河麂的自身优越条件招来了杀身之祸,河麂受到乱捕乱猎,被剥皮取骨卖肉,危害最严重的是在每年5-7月份的繁育期,偷猎幼河麂,获取“獐宝”。原本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河麂分布区已大大减少,加上如此过度捕猎,加剧了河麂资源的濒危。野生河麂的濒危状况和保护问题一直来得到野生河麂分布地区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制订颁发了关于保护河麂资源的法令,加强了野生河麂的保护管理工作,并增强了打击非法猎河麂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种群现状1987年11月3日普查时,獐有百万余只,1988年冬季几乎全部捕尽,1989年后已很难发现有獐。獐在许多分布区内消失。 1987年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开始獐的饲养研究,1989年3只雌獐各产仔3只,全部成活。同年9月运往上海长兴岛,现已在长兴岛建立了近万头的种群,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恢复。
种群保护级别该物种被列入中国珍稀动物红皮书-- 渐危 (China Red Data Book- Vulnerable);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
措施在獐分布区内,已有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安徽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等。但包括保护区内也未受到真正的保护,因其繁殖力较高,只要环境不被破坏,当前并不存在绝灭的危险。如在舟山星罗棋布岛屿间和鄱阳湖草滩间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能在岛屿间作数公里的游泳,逃避猎民的追捕。
2011年11月4日,8 雌4 雄12 只獐落户滨江森林公园,开始野化训练。
现全国人工养殖獐的单位有37家,分别位于浙江、上海、江苏和四川,其中有7家无养殖许可证,现有总养殖规模1,912只,计划规模为37,700只。3
建议1、獐分布区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栖息环境的改变,因此首要任务是保护现有獐栖息地生境免遭破坏。
2、江西鄱阳湖(可结合鸟类保护区)及江苏大丰海滨(可结合候鸟自然保护区) ,作为禁猎保护区。獐及其他动物和鸟类在上述保护区内的偷猎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应予严格制止。
3、严禁在獐产仔期(5-6月)使用猎犬捕杀幼獐取其未消化的奶块(民间用于制药)。在舟山及大丰等地,每年被捕幼獐不计其数,应予关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