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裂唇鱼幼鱼为黑色而带有蓝带,长大后变为黄色而有黑带。每个珊瑚礁
区都有几条此鱼负责该地区其它鱼的看病工作。夜间栖息岩间小洞,会吐粘液把身体裹住。水族箱应该和一定数量能让其清洁的鱼混养。当刚入缸时,应该用活的盐水虾诱其开口。喂食切碎的海鲜,海虾,和活的黑蠕虫。此鱼比其他品种的隆头鱼易养,但很难喂食及维持,应该由有经验的爱好者饲养为宜。
形态特征裂唇鱼体延长,背部浅褐色,侧腹和腹部呈乳白色。一道渐宽的黑色条纹从吻部延伸至尾鳍后部,鱼体后半部的浅蓝色区域更加凸显这道黑色条纹。背鳍硬棘9枚;背鳍软条10至11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0,体长可达14厘米。1
背鳍Ⅸ-11;臀鳍Ⅲ-10—11 ;胸鳍12—13;腹鳍Ⅰ-5;侧线鳞52—54。鳃耙3+9。体长为体高4.1—5.1倍;为头长3.1—3.4倍。头长为吻长3.0—4.0倍;为眼径5.0—6.0倍。唇颇厚,上唇内侧正中有1浅沟,将其分为2瓣;下唇分为左右2叶,叶间中央部分不发达,呈细窄带状。体侧由吻端经眼向后至尾鳍后缘有黑褐色纵带。纵带前部较眼径为窄,向后逐渐加宽,在尾柄部几近尾柄背缘。尾鳍大部为纵带所据,仅上下部呈淡黄色。体长49mm。系海洋小型鱼类,栖息于珊瑚丛或岩礁附近的水域。2
分布范围裂唇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东非、阿曼湾、毛里求斯、马尔代夫、塞舌尔群岛、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圣诞岛、可可群岛、印尼、泰国、越南、台湾、日本、中国、菲律宾、澳洲、东加、帕劳、密克罗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瑙鲁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1
生活习性裂唇鱼栖息在水深1至40米的珊瑚礁区,会从其他鱼身上啄食寄生虫、甲壳类,故有“鱼医生”的称号。行一夫一妻制,性情温和,若雄鱼死亡,由第一顺位的雌鱼性转变为雄鱼;但附近如有较强势的雄鱼,则由它掌权。夜晚栖息礁洞中,吐黏液将自己包住。1
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1
饲养方法医生鱼在自然海域主要啄食其它鱼类身上的寄生虫和腐败组织,这让其成为了大海中的医生,大多数鱼类感觉到身上痒痒,都会找到医生鱼,寻求它的帮助。很多观赏鱼爱好者,希望医生鱼能为自己水族箱中的病鱼治疗皮肤疾病,于是到处寻找并引进,但大多收效甚微。其实,医生鱼能吃掉的寄生虫种类是有局限的,而且一条医生鱼的胃口远没有寄生虫疯狂的繁殖量大。在饲养密度合理,并且鱼类基本处于健康状态的时候,引进医生鱼的确可以抑制本尼登虫和腮吸虫的泛滥,但对于最常见的白点病(鞭毛虫类)侵害,医生鱼则束手无策。因此,仅凭医生鱼来治疗病鱼,绝对是不明智的选择。3
在水族箱中,医生鱼更喜欢建立一个“诊所”,比如一个岩石洞穴或几块岩石堆放出的凹陷部位。医生鱼一旦在这样的“诊所”落户后就不再出诊,只等待大型鱼类自己游过来治疗。医生鱼的颜色是鲜明的示意色,所有鱼都懂得这种蓝、白、黑条纹的组合代表了治疗和清理。不用学习,任何一条鱼都知道医生鱼能帮助自己清理寄生虫和伤口。很多大型鱼还喜欢让医生鱼清洁自己的口腔和鳃部,它们张大嘴信凭医生鱼在自己的口和鳃里穿梭,吃掉牙缝和鳃丝里的杂物。在饲养有大型神仙鱼的水族箱中搭配饲养医生鱼是很好的选择,这些鱼大多具有寄生虫,医生鱼可以帮它们很好的清理。如果水族箱中的鱼身上有溃烂的伤口,那么医生鱼可能给它造成很大的麻烦,医生鱼在情理伤口的时候,会吃掉腐烂的肉,这会让那条鱼感到十分疼痛。而且裸露的伤口在医生鱼的啄咬下很容易感染,故此,最好不要让皮开肉绽的鱼面对医生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