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华夏古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葛利普1924年创立的华夏古陆,是指震旦纪至侏罗纪时期位于华夏地槽以东并高出海平面的古陆地,主要分布于现今粤闽中东部和浙南东部经东海延达日本东北部海域,是晨旦纪至早古生代华夏地槽沉积的主要物源区。其概念出自于地槽理论体系中的构造单元并兼有古地理涵义,得到了古生学物、地层学(包括地层接触关系和地层厚度分析等)沉积学等当时的先进地质研究途径的支持。1

命名来源葛利普(A.W.Grabau,1924年)将中国(浙闽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分布范围称为华夏古陆(Cathaysia)。研究其范围也包括赣南、桂东南和海南岛等地(大体以武夷-云开断裂一线为其西界),已发现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及其上覆的中、新元古代似盖层沉积,显然已形成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华夏古大陆,应当是元古宙晚期罗迪尼亚联合大陆的有机组成部分。1

演化形成新元古代晋宁运动时华夏古大陆和扬子地台对接碰撞,开始形成古地理上的原始华夏古陆(Proto Cathaysia)。古生代至三叠纪阶段,由于本区位处古中国大陆和古太平洋的交接部位,具有活动陆缘岛弧带的复杂演化历史。1

地质地貌闽北政和地区已发现含几丁虫等微体化石的奥陶纪浊积岩,反映华夏古大陆已解体为复杂的岛弧海古地理面貌,并不存在大型古陆。加里东运动后本区岛弧面积增长,华夏古陆的性质比较明确,可见到石炭—二叠纪海侵由西向东的超覆过程。但闽北福鼎地区出现泥盆-石炭纪炭质千枚岩、粉砂岩夹结晶灰岩凸镜体,可能代表来自太平洋方向的裂陷沉积类型。闽南地区三叠纪早期硅质、泥质浊积岩的发现,也启示当时存在一定规模的裂陷作用。闽粤地区已发现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零星分布的岛弧型火山岩,可能仍代表活动陆缘弧的特征。1

研究意义华夏古陆的提出对中国的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后的研究经过了地槽理论阶段和板块构造理论阶段。在地槽理论阶段已经对原来的华夏古陆概念在时空上进行了修正,如黄汲清提出华夏古陆就是华夏加里东褶皱带。20世纪90年代对于华夏古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板块构造理论阶段,这一时期的同位素测年和韧性变形、脆性变形、深部构造等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全新的资料和证据,华夏古陆或华夏地块(陆块)主要指大陆地壳块体,因而逐渐乃至完全离开了葛利普的华夏古陆概念。近期一些文献中的华夏地块(陆块)的内涵已经不是原来的华夏古陆。华夏古陆的80年演变折射出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步的一个方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