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途
贝之所以最早被选择为货币,绝不是偶然的。
海贝自然成形、质地坚固,又可以以个计算,加减方便,特别是其珍宝的属性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货币。据考古发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海贝已经成为货币了。1976年,殷墟商王武丁妇好墓出土了近7000枚海贝,说明海贝在当时已是普遍使用的货币。商代是以善于经商而得名的,商业的发达促使贝币被大量使用。我们在存世的商代甲骨文、金文中可以发现不少有关“取贝”、“赐贝”的记载,足以证明贝在夏、商、西周时期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实物货币。
并不是所有的海贝都可用作货币。事实上,在中国,只有产于南海的小型齿贝才被当作货币。这与流入中原的数量有很大的关系,从中可以知道那时中原与沿海地区已有来往。
贝用作货币,也可以在汉字的结构中找到佐证。凡是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字,如贵、财、赏、赐、贷、货、买(买)、卖(卖)等都与“贝”字有关。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文宁的时候,贝已经具有货币的职能。
为了携带方便,贝币的背面多磨有穿孔。根据穿孔的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1)小孔式。流通于夏商时期,穿孔较小,直径在2毫米左右。(2)大孔式。流通于商代早期和西周中期,穿孔较大,直径在3~8毫米之间。(3)磨背式。流通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背部几乎完全暴露。这种贝币较多见。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每5贝穿成一串,两串即一朋。1
现代用途海贝属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南沙群岛分布约250多种。按照用途可分为食用贝和观赏贝两大类。食用贝产量较大的有大马蹄螺、篱凤螺、历来磲等。大马蹄螺也称“公螺”,分布广阔,较易捕捞,产量很高,肉肥鲜美,是重要的经济贝类。篱凤螺产量也很可观,分布在浅水礁滩上,人们垂手可得,制成干品,肉味与营养均属上乘。“海贝之最”要数砗磲,也作“车磲”,俗称“蚵”、“大蚵”,大者如盆,重达数百斤。以大者为佳,肉质鲜美,已属佳品,其闭壳肌(俗称“蚵筋”)更是海产天然食品中的极品,食吃时撕成细条丝状,一丝入口,久嚼不烂其味的尤鲜。每公斤售价至近千元。2
海贝是生长于海洋沿岸的生物,天然海贝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被当作货币用于商品交换,是中国最早的古代货币。由海贝串成的饰品,象征财富与地位。在古代,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的印度、缅甸、孟加拉、泰国等国也都用海贝作为货币。在现代,海贝则更多的被理解为大海里贝壳的统称,常用作饰物或观赏品。
观赏贝类是南沙群岛又一重要的“土特产”。品种繁多,形状各异,色泽鲜艳,光彩夺目,不仅供观赏,也是制作名贵工艺品的重要原料。虎斑贝、唐冠螺、眼球贝、蜘珠螺等是其中珍品。海贝中很多是珍稀动物,已被列为自然资源保护对象。3
烹饪方法海贝先用水洗净,然后清蒸,也可以用清水煮着吃,因为海鲜本来就比较咸所以最好不加盐。如果觉得清蒸和水煮比较腥,海贝可以炒着吃放点干辣椒,也很好吃,炒的时候要带壳炒。 清蒸是吃海贝等海鲜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养分不易流失,还能吃到海鲜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