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介属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亚纲的一属。壳体近三角形,卵形或椭圆形。壳前1/3处最高。前腹角有壳喙及凹痕。两壳瓣不等大。壳面光滑或有网纹、结节和刺等装饰。
基本信息女星介属系双壳动物,左、右两壳中所包裹的动物体分节不明显, 具有七对附肢。动物体仅能根据肢体的性质分为头部与躯干部。头部具有一对侧眼,两对触角,大颚和小颚。躯干部包括胸部肢体和内脏。附肢是现代介形类分类的主要依据,可惜在化石中一般不易保存。1
个体大小女星介属一般个体甚小,壳的长度在0.4一4毫米,最小只有0.02毫米,最大可达30毫米。
存活年代女星介属最早出现时代,除欧洲为中侏罗世外,都见于晚侏罗世。在中国陆相侏罗纪及白垩纪地层分布很广,以白垩纪最盛。女星介属在我国出现的最低层位为上侏罗统。2是常见的一种重要化石。
生活习性女星介属是群生动物,在世界各地大小水域内均能生存,善于游泳或漂浮,女星介占优势的动物群适应的盐度较低,以藻类、腐植质及腐烂的动物为其主要饵料。3
地域分布女星介属的地理分布很广,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女星介属分布广泛,在辽、吉、黑、京、冀、晋、蒙、沪、鲁、苏、皖、浙、赣、闽、豫、鄂、湘、粤、桂、琼、滇、川、陕、甘、宁、青、新等 2 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渤海、黄海海域均有发现。2
研究意义女星介属的地质历程较长,一般说,在薄层石灰岩、泥质石灰岩,石灰质页岩及页岩中最为丰富,在砂岩中次之。是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女星介属的富集,标志着地层单元内有机物质的丰富程度,在我国陆相含油区内的生油层段往往都可见介形类富集成层,形成了一种寻找石油的标志。
另外,女星介属的深入研究,对我国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女星介属类生物地层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女星介属化石在我国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划分对比中占重要地位。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