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出声思维报告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出声思维报告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思维活动的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受试在进行问题解决或推理实验任务时,尽可能地说出大脑的思考内容逻辑,研究者则用录像机或录音机对这一过程予以记录,然后把受试说出的话转为书面文本,用于进一步分析。

简介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thinkaloud)。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思维时,为了能够测量被试的思维活动。要求实验参加者在进行各种复杂任务的时候将解决过程大声地讲出来。他们尽可能详细地报告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所经历的思维活动。这种所谓**出声思维报告(think-aloud protocols)**用于说明被试完成任务时的心理策略和知识表征。

由来认知心理学对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通常会使用反应时等指标,而对于诸如思维等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通常使用出声思维等考察形式,因为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内部操作更为复杂,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对其进行行为测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人在完成一道数学题的思维作业时,他通过哪些内部操作来完成是别人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事后询问所得的答案又常常是不完整、不准确的。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出声思维,使他的思维过程外显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1

鉴于此,心理学家邓克(1945)首先提出了出声思维法。但是,在方法被提出的初期,它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直到1972年,纽厄尔(Newell)和西蒙(Simon)将此方法用在了问题解决领域,获得了可喜的成功,出声思维法才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

实施步骤(1)对被试进行预训练,使他们能顺利地进行出声思维;

(2)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比如:一道数学题或是一种智力游戏,让他们用出声思维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同时用录音机记录他们的全部口述;

(3)当被试在进行出声思维的过程中,发生停顿,实验者应及时提醒或询问他们在想什么,不过,除非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并事先做过准备,实验者在出声思维过程中,不应提问,以免干扰被试的出声思维;

(4)将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地整理成文字材料,并对记录进行细致的分析,提炼其中有价值的材料,以分析被试思维的过程及其特点。

所录下的言语报告的分析是上述步骤中最困难的一步,有时被试的报告显得过于杂乱,很难从中找出规律。对此,纽厄尔和西蒙(1972)提出了一种分析被试出声思维言语报告的有效方法——问题行为图。1

问题行为图问题行为图可以使研究者直观地看出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序列。问题行为图由两个部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被试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思维作业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被试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在制图时,用方框来表示知识状态,用箭头来表示改变知识状态的操作,箭头的方向指出知识状态变化的路线,画时要依次排列,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原则。如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知识状态的重复,则返回这一状态的原始位置。这样,将一次问题解决作业的言语报告内容用许多方框和箭头表示,就构成了问题行为图,研究者可以通过问题行为图,详细地了解被试所进行的内部操作过程。现以一具体实例来说明问题行为图的制作过程。纽厄尔和西蒙(1972)将被试对密码问题的言语报告转化成了问题行为图。密码问题即用10个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从0到9的一个数码,比如:在下式中,已知D=5,要求找出10个字母所代表的数码,在用数码代替字母后,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可使该算式成立。1

在纽厄尔和西蒙的研究中,一个被试的言语报告记录片段为:

“每个字母只有一个数值。

(这是对实验者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一个值")

这里有10个不同的字母,并且其中每个字母有一个数值。

所以,我看到两个D,一个D是5,因此T是零。所以,我想我从写下这里的问题开始。我将写5,5是零。

我还有另外的T吗?没有。但我有另一个D,这就意味着我在另一侧还有一个5。

我有两个A和两个L,它们各在某个地方,而这个R则有3个,两个L等于一个R,当然,我要进1,这意味着R必将是个奇数,因为两个L或任何两个数相加必然得出偶数。而1是奇数,所以R可能是1,3,但不是5,7,9。

(此处出现长的停顿,实验者问:“你在想什么?‟)

再看看G,由于R可能是奇数,而D是5,G必将是偶数。

来看问题的左侧,那里说D+G、哦,还可能加上另一个数,要是E+O必须进1的话,我想我会暂时忘记这一点的。

也许解这道题的最好方法是尝试各种可能的解法。我不知道是否有最容易的办法。”

显然,被试的第一个认知状态为“D=5”,通过对第一列加工的操作“D+D=T”,他进入第二个认知状态“T=0”,然后被试尝试去取一个新列,但是他并未找到T,只在最左列中找到了D,将“D=5”代入,通过这一操作,他进行了第三个认知状态。以此类推,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图的问题行为图2。

评价总地说来,出声思维法既能像行为测量一样作到科学化,又能揭示行为测量所不能揭示的一些问题。然而,有关出声思维是否会干扰思维过程、出声思维是否可信的问题仍存在争论,所以,当以出声思维作为研究方法时,我们必须对结果的解释作到慎之又慎。一般来说,出声思维法较适宜于那些能够为被试自身清楚意识到的思维过程的研究;而针对如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思维中无意识过程的研究,出声思维法就无法揭示出什么了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何清华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