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适应症为本品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激越症状。

警示语患有痴呆相关精神病的老年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时,有死亡率增加的风险。在此类患者完成的17 个安慰剂对照试验(众数疗程约为10 周)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死亡的风险是安慰剂的1.6~1.7 倍。在一项典型的10 周对照临床研究中,药物治疗组的死亡率为4.5%,安慰剂对照组为2.6%。虽然死亡原因各异,但是大多数死于心血管病(如心衰、猝死)或感染(如肺炎)。观察性研究提示: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似,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增加死亡率。目前尚不清楚这些观察性研究中死亡率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抗精神病药所致还是患者的某些特征所致。本品(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未被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相关的精神病(详见[警告])。

成份本品主要成分为: 甲磺酸齐拉西酮三水合物
化学名称:5-[2-[4-(1,2-苯并异噻唑-3-基)-1-哌嗪基]乙基]-6-氯-1,3-二氢-2(1H)-吲哚-2-酮甲磺酸盐三水合物。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1H21ClN4OS· CH3SO3 H·3H2O
分子量:563.09
辅料:磺丁基β-环糊精钠。

性状本品为白色至类白色的冻干块状物和粉末。本品按照说明书配制后为每1mL溶液中含有20mg齐拉西酮的澄清溶液(总体积1.5ml)。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激越症状。

规格每瓶含30 mg(按齐拉西酮计),441mg (磺丁基倍他环糊精钠)。临床应用时为20mg/ml (按齐拉西酮计)。

用法用量本品仅用于肌肉注射给药,不应静脉给药。
用药剂量
推荐剂量为每日10~20mg,根据需要最高剂量可达40mg。每隔2 小时可注射10 mg;每隔4 小时可注射20mg,最高剂量可达每日40mg。目前尚无连续注射齐拉西酮超过3 天的研究。
如需长期治疗,应尽快改用口服齐拉西酮胶囊。
目前尚无口服齐拉西酮胶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使用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安全性的经验。因此,不建议联合给药治疗。
用法和用药前准备
在给药前需将单剂量瓶中(30mg)的药物加入本品所附的1.2ml无菌注射用水进行配制,用力摇动直至药物完全溶解,总体积应为1.5ml。配制后每mL溶液中含有20mg齐拉西酮。如果给药剂量为10mg,则抽取0.5ml的配制溶液;如果给药剂量为20mg,则抽取1.0ml的配制溶液。未用的配制溶液应弃去。
因为本品中不含有防腐剂或抑菌剂,因此在配制溶液时必须采用无菌操作。
本品禁止与其他药品或无菌注射用水以外的其他溶剂混合。在给药前应目测检查有无颗粒物或变色。
特殊人群用药
尚未在老年患者、肝脏或肾脏损伤患者中对本品注射剂进行系统性评估。由于环糊精赋形剂需要通过肾脏清除,因此,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慎用本品。无需根据性别或种族调整用药剂量(见[临床试验])。

不良反应临床试验的经验
短期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试验中,齐拉西酮组≥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1列出了急性期应用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后出现的且发生率≥1%的不良反应。
在这些研究中,应用齐拉西酮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并且较高剂量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至少是最低剂量组的两倍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13%)、恶心(12%)和嗜睡(20%)。
表1:短期固定剂量试验中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上市后经验
下列不良反应是齐拉西酮上市后应用中报告的。由于这些不良反应来自人群规模不确定的自发报告,因此难以可靠地估计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与药物暴露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下列出了上市后报告的不良反应(包括罕见不良反应),但不包括上述说明书中已列出的部分:
心脏异常: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重混淆因素并存的情况下),(见[警告]);消化系统异常:舌肿胀;生殖系统和乳腺异常:溢乳、阴茎异常勃起;神经系统异常:面部下垂感、恶性综合征、5-羟色胺综合征(单独服用或与5-羟色胺类药物合用)、迟发性运动障碍;精神异常:失眠、躁狂/轻躁狂;皮肤及皮下组织异常:过敏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肿、口面部水肿、荨麻疹等)、皮疹;泌尿生殖系统异常:遗尿、尿失禁;血管疾病:体位性低血压、晕厥。

禁忌1. QT 间期延长
齐拉西酮剂量依赖性延长QT 间期,并且已知其他一些延长QT 间期的药物与致死性心律失常有关,因此具有下列情况的患者禁用本品:
·具有QT 间期延长病史的患者(包括先天性长QT 间期综合征)
·近期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尚未对齐拉西酮与其他延长QT 间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不能排除齐拉西酮与其他延长QT 间期药物产生叠加作用的可能性。因此,本品不应与下列药物合用:
·多非利特、索他洛尔、奎尼丁、其他Ⅰa 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美索达嗪、硫利达嗪、氯丙嗪、氟哌利多、匹莫齐特、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卤泛曲林、甲氟喹、喷他脒、
三氧化二砷、左醋美沙朵、甲磺酸多拉司琼、普罗布考和他克莫司。
·其他在药效学方面具有延长QT 间期作用的药物、或者在处方信息中禁忌用于QTc 间期延长患者的药物、以及有黑框警告慎重用于QTc 间期延长患者的药物(见[警告])。
2.过敏性反应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u]警告[/u]**
1. 与痴呆有关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死亡率增加
与痴呆有关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死亡率有增加的风险。本品齐拉西酮未被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相关的精神病(见[警示语])。
2. QT 间期延长和猝死的风险
当医生从现有的治疗手段中为患者选择药物时,应考虑到本品齐拉西酮与其他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有较强的延长QT/QTc 间期的作用,这可能导致某些病例应首先试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详见【禁忌】)。
QT/QTc 间期延长与一些被认为能引起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一种具有潜在致死风险的多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的药物相关,目前尚不清楚本品齐拉西酮是否会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或猝死率增加。
本品不应与其他已知能延长QTc间期的药物合用(见[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此外,临床医生应注意辨认其他已观察到延长QTc间期的药物。这些药物不应与本品合用。患有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和具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禁用齐拉西酮(见[禁忌])。
一项在患病志愿者中进行的研究直接比较了口服齐拉西酮与其他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对QT/QTc的影响。研究第一阶段,单独给药后,当各药物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时采集受试者心电图(ECG)数据。研究第二阶段,与CYP4503A4酶的抑制剂合用,当各药物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时采集ECG数据。
研究第一阶段,通过对心电图的校正去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计算服用每种药物后QTc较基线值的平均变化。齐拉西酮对QTc的影响比其他四种对照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和氟哌啶醇)长约9~14ms,但是比甲硫哒嗪约短14ms。
研究第二阶段,齐拉西酮对QTc长度的影响没有因代谢抑制剂(酮康唑200mg 每日两次)的存在而增加。
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口服齐拉西酮最大推荐剂量每日160 mg时,较安慰剂延长QTc间期约10ms。口服齐拉西酮的临床试验中,QTc间期超过了临床阈值(500ms)的患者比例,在齐拉西酮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0.06%(2/2988)和0.23%(1/440)。在齐拉西酮组,没有病例显示齐拉西酮与QTc延长相关:一例患者有QTc延长病史,筛选时QTc为489ms,在接受齐拉西酮治疗期间QTc为503ms。另一例患者在齐拉西酮治疗结束时QTc为391ms,在换用甲硫哒嗪后,出现QTc518和593ms。
一些延长QT/QTc间期的药物被认为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及不明原因的猝死有关。QT/QTc间期延长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在QT/QTc间期延长幅度较大时(延长幅度超过20ms或更多)比较明确,但是QT/QTc间期延长幅度较小时,也可能增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或者在一些易感个体增加其发生的风险。尽管在上市前临床研究中,患者服用齐拉西酮尚未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但因经验太少,尚不能排除其潜在的风险。罕见上市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报告(多重混淆因素并存的情况下)(见[不良反应])。
一项在患病志愿者中进行的与氟哌啶醇肌肉注射剂对比的研究评估了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对QT/QTc的影响。研究中,间隔4小时两次注射齐拉西酮(第一次20mg,第二次30mg)或氟哌啶醇(第一次7.5mg,第二次10mg),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时查ECG。值得注意的是,肌肉注射30mg的齐拉西酮比推荐的治疗剂量高出50%。校正心电图去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计算患者QTc较基线的平均变化。注射齐拉西酮后,患者QTc较基线平均增加值分别为4.6ms和12.8ms。注射氟哌啶醇后,患者QTc较基线平均增加值分别为6.0ms和14.7ms。本研究中,没有患者的QTc间期超过500ms。
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及安慰剂一样,推荐剂量的齐拉西酮也曾出现过不明原因猝死的报告。上市前经验显示,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或安慰剂相比,齐拉西酮没有增加死亡的风险,但上市前患者暴露的程度有限,特别是应用活性对照药物和安慰剂的患者有限。尽管如此,与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相比,齐拉西酮较强地延长QTc间期,齐拉西酮发生猝死风险的概率可能高于上市的其他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这种可能性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予以考虑。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能够延长QT/QTc间期的药物可能增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或猝死的风险,这些情况包括:(1)心动过缓;(2)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3)合用其他能够延长QTc间期的药物;(4)先天性QT间期延长。
如果患者有明显电解质紊乱的风险,特别是低钾血症患者,建议在考虑应用齐拉西酮治疗时测定血清钾和镁的基线值。低钾血症(和/或低镁血症)可能增加QT延长和心律失常的风险。低钾血症可由利尿剂、腹泻或其他原因引起。低血钾和/或低血镁的患者在继续进行治疗前应补充电解质。齐拉西酮治疗期间需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清电解质。QTc间期持续延长也可能增加QTc间期进一步延长和心律失常的风险,但目前尚不清楚常规ECG筛查能否发现此类患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如QT间期延长、近期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或者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禁用齐拉西酮治疗。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持续性QTc>500ms,应停用齐拉西酮。
应用齐拉西酮后出现提示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症状(如头晕、心悸、晕厥等)的患者,医生应该对患者作进一步评估(如,应用Holter 监测)。
3. 恶性综合征(NMS)
已有报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以诱发一组致死性的复合症状群,统一命名为“恶性综合征”(NMS)。NMS 的临床症状为:高热、肌僵、精神状态改变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脉搏不规律和血压不稳、心动过速、出汗和心律失常)。其他体征包括:肌酸磷酸肌酶升高、肌红蛋白尿(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该类患者的诊断性评估很复杂。为明确诊断,重要的是排除那些严重躯体疾病(例如肺炎、全身感染等)和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锥体外系症状(EPS)的病例。鉴别诊断时应重点排除:药物的中枢抗胆碱能毒性、中暑、药物热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
NMS 的处理包括:(1)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其他非必须使用的药物治疗;(2)并进行相应对症支持治疗和密切监测;(3)如果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应当采取特定的治疗措施积极治疗。目前对于NMS尚无公认的特效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恢复后需要再次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应慎重考虑选择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须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因有报告存在复发NMS 的可能。
4. 迟发性运动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可能发生的一种潜在不可逆的、不自主的运动障碍综合征。虽然该综合征似乎多发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但在开始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尚不可能根据患病率来预测哪些患者可能发生该综合征。目前尚不清楚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可能性是否有所不同。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间和总累积剂量的增加,患者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风险以及症状不可逆性的可能性均会随之增加。然而,在相对短的治疗时间内接受低剂量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可能发生这种综合征,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
虽然在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后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会部分或完全缓解,但目前对于已确诊的病例尚无治疗方法。抗精神病药物本身也可以抑制(或部分抑制)该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因此这可能掩盖了潜在的病程。目前尚不清楚对症治疗对该综合征长期病程的作用。
基于此,应用齐拉西酮时应采取尽可能减少迟发性运动障碍发生的给药方式。一般而言,长期应用抗精神病治疗应维持于患有慢性疾病且(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且(2)无法获得或者不适宜采用其他等效的、潜在伤害较少的治疗药物的患者。如果患者确实需要长期治疗,应寻求药物剂量最小、疗程最短、且临床疗效满意的药物。应定期重新评价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如果齐拉西酮治疗的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或体征,应考虑停药;但有些患者即使出现该症状,仍需要继续服用齐拉西酮治疗。
5. 高血糖症和糖尿病
有病例报告患者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高血糖症,其中一些患者发生了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死亡。由齐拉西酮引起的高血糖症和糖尿病的报告很少。目前应用齐拉西酮的患者较少,尚不清楚应用齐拉西酮的患者该类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是否仅与临床应用经验有限相关。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糖尿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不断增加,而普通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生率亦不断上升,因此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与血糖异常之间关系的评估非常复杂。基于这些混杂因素,目前无法完全阐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高血糖症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但是,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研究中不包括齐拉西酮)提示:研究所涉及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患者出现高血糖症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因进行上述研究时齐拉西酮尚未上市,因此不清楚齐拉西酮是否与上述风险增加有关。目前尚无法精确评估患者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高血糖症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开始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以便了解血糖水平有无恶化。有糖尿病危险因素(例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在开始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时及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空腹血糖。所有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监测高血糖症的症状,包括烦渴、多尿、多食和乏力。若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出现了高血糖症的症状,应检查空腹血糖。某些病例在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高血糖症会缓解;但某些患者尽管停用了可疑药物,还需继续降糖治疗。
6. 皮疹
齐拉西酮上市前试验中,约5%的患者出现皮疹和/或荨麻疹,因此而停药的患者约占1/6。皮疹的发生率与齐拉西酮剂量有关,但也可能因患者较长时间接受高剂量药物治疗。几例皮疹患者出现了相关的全身症状和体征,如白细胞计数增加。绝大多数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类固醇和/或停药等辅助措施后就能迅速改善症状,所有经历过这些反应的患者都已完全康复。出现不能确定病因的皮疹时,应停用齐拉西酮。
7. 体位性低血压
齐拉西酮可能引起一些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相关症状为头晕、心动过速,某些患者可以出现晕厥等,特别是在用药初期和剂量调整期。这可能与齐拉西酮的α1-肾上腺素拮抗剂特性有关。服用齐拉西酮的患者中报告出现晕厥的比例为0.6%。
伴心血管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或传导异常)、脑血管病或易出现低血压状况(脱水、血容量不足和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应慎用齐拉西酮。
8. 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在临床试验和上市后应用中,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后有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报告。也有粒细胞缺乏症(包括致命性病例)的报告。
发生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既往白细胞计数(WBC)低,有药物导致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史。既往WBC低或有药物导致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史的患者应该在治疗的最初几个月内经常监测全血细胞计数(CBC)。当无其他诱发因素时,首次出现WBC下降现象时就应考虑停用齐拉西酮。
应仔细监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以便发现发热或其他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一旦发现此类症状或体征,应立即给予治疗。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00 ms,应停用齐拉西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分类C级
动物研究显示齐拉西酮有发育毒性,包括应用与人类治疗剂量相似的剂量时可能产生致畸效应。妊娠家兔在器官形成阶段给予齐拉西酮,在30 mg/kg/天剂量组(按mg/m2推算,相当于人体最大推荐剂量[MRHD] 200 mg/天的3倍)中观察到胎仔结构异常(室间隔缺损,其他心血管畸形和肾脏改变)的发生率升高。尚无证据证明该发育异常继发于母体毒性。对发育无影响剂量是10 mg/kg/天(按mg/m2推算,相当于MRHD)。大鼠在器官形成阶段或妊娠过程中给予齐拉西酮10~160 mg/kg/天(按mg/m2推算,相当于MRHD的0.5~8倍),观察到了胚胎毒性(胎仔体重下降,颅骨骨化延迟),但无致畸证据。当剂量为40和160 mg/kg/天(按mg/m2推算,相当于MRHD的2和8倍))时,可见母体毒性。对发育无影响剂量为5 mg/kg/天(按mg/m2推算,相当于MRHD的0.2倍)。
雌性大鼠妊娠和哺乳期间给予齐拉西酮10 mg/kg/天(按mg/m2推算,相当于MRHD的0.5倍)或更高剂量,仔鼠的死产数增加,哺乳前4天存活数减少。当剂量为5 mg/kg/天(按mg/m2推算,相当于MRHD的0.2倍)或更高时,观察到子代动物发育延迟和神经行为功能受损。基于上述效应,尚无法确定无影响剂量。
非致畸效应
在妊娠末期,暴露于抗精神病药的新生儿有锥体外系症状和/或分娩后停药症状的风险。在这些新生儿中,已有报告出现激越、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退、震颤、嗜睡、呼吸窘迫及进食问题。这些症状严重程度不等,但在一些新生儿患者中症状呈自限性,对另一些新生儿患者,则需要加强的医疗护理及延长住院时间。
在妊娠期妇女中尚无充足的、设计良好的对照研究。在妊娠过程中,只有对胎儿产生的潜在效益超过潜在风险时方可应用本品。
产程与分娩
本品对人类产程及分娩影响未知。
哺乳期妇女
目前尚不清楚齐拉西酮及其代谢产物是否经母乳分泌。如果齐拉西酮经母乳分泌,亦不清楚其分泌量。建议女性患者在应用本品时停止母乳喂养。

儿童用药儿童患者应用齐拉西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评估。

老年用药齐拉西酮临床研究的全部患者中,有2.4%(109)的患者年龄≥65 岁。一般而言,齐拉西酮的有效性及耐受性在老年人及年轻人之间没有差异,且临床用药经验报告中也未发现两部分人群在有效性上的差异。当然,不能排除某些老年人的过度敏感性。然而,多种因素存在可能会增加老年患者对齐拉西酮药效学的反应,引起耐受性下降或与体位相关的问题。因此对于某些老年患者在起始用药阶段应考虑应用较低的起始剂量,缓慢调整剂量,并行密切监测。
本品在65 岁或以上老年患者中的作用尚未系统评估。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是药效学(药理学作用的叠加)的原因或者药代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改变)原因。齐拉西酮与其他药物合用的风险已进行如下评价。目前已完成口服齐拉西酮所有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根据齐拉西酮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预期可能发生下列相互作用:
1. 代谢途径
约2/3 齐拉西酮经醛氧化酶代谢清除。有临床意义的醛氧化酶抑制剂或激动剂情况尚不清楚。不足1/3 的齐拉西酮经细胞色素P450 氧化代谢清除。
2. 体外试验
采用人肝微粒体进行的体外酶抑制研究表明,齐拉西酮对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 和CYP3A4 几乎无抑制作用。因此,与主要经过这些酶代谢的药物合用,齐拉西酮几乎不影响其代谢。几乎没有因为置换作用而造成齐拉西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见[药理毒理])。
3. 药效学相互作用
齐拉西酮不应与延长QT 间期的药物合用(见[禁忌])。
齐拉西酮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作用于中枢的药物合用时应十分谨慎。
齐拉西酮可能诱发低血压,因此可能会增强某些降压药物的疗效。
齐拉西酮可能拮抗左旋多巴和多巴胺激动剂的作用。
4.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u]卡马西平[/u]
卡马西平为CYP3A4 诱导剂,每天2 次连续21 天服用200 mg 卡马西平,患者齐拉西酮的AUC 降低约35%。卡马西平剂量越高,齐拉西酮的AUC 降得越多。
[u]酮康唑[/u]
酮康唑为强效CYP3A4 抑制剂,患者每天服用400 mg 酮康唑,连续5 天,齐拉西酮的AUC 和Cmax 增加约35~40%。其他CYP3A4 抑制剂有相似的作用。
[u]西米替丁[/u]
800 mg 西米替丁,每日一次,服用2 天,对齐拉西酮药代动力学无影响。
[u]制酸剂[/u]
合用30 mL 抗酸剂(Maalox®),对齐拉西酮药代动力学无影响。
5. 锂
齐拉西酮(40 mg,每日两次)与锂(450 mg,每日两次)合用7 天,不会影响锂的稳态血药浓度或肾脏清除率。在一项双相障碍维持期试验中,齐拉西酮辅助治疗没有影响锂的治疗浓度。
6. 口服避孕药
体内研究表明:齐拉西酮不影响雌激素或黄体酮的药代动力学。齐拉西酮(20mg,每日两次)与口服避孕药炔雌醇(0.03mg)和左炔诺孕酮(0.15mg)合用,不会影响这两种口服避孕药的药代动力学。
7. 右美沙芬
与体外试验结果一致,一项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齐拉西酮不会改变CYP2D6 的底物-右美沙芬代谢生成其主要代谢产物右啡烷的过程。尿中右美沙芬/右啡烷的比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8. 丙戊酸钠
由于齐拉西酮与丙戊酸钠缺乏共同的代谢途径,两者在药代动力学上不太可能有相互作用。在一项双相障碍维持期试验中,齐拉西酮辅助治疗没有影响丙戊酸钠的平均治疗浓度。
9. 其他合并用药
在对照临床试验中,对入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与苯扎托品、普萘洛尔和劳拉西泮合用,齐拉西酮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性改变。
10. 食物的作用
餐时服用20mg,齐拉西酮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0%,与餐同服能增加齐拉西酮吸收,最大可增至2 倍(见[药理毒理])。

药物过量人体药物过量经验
目前过量用药的试验数据仅限于口服制剂,尚缺乏注射制剂的过量用药试验数据。在5400 多例患者和/或正常受试者参加的上市前临床试验中,意外或有意过量使用齐拉西酮的共有10人,所有这些患者均完全恢复正常,未出现后遗症。服最大剂量3240mg 的患者仅出现如下不良反应:轻度镇静、言语不清和一过性高血压(200/95mmHg)。
上市后的使用中,报告的与齐拉西酮过量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嗜睡、震颤和焦虑(见[不良反应])。
过量处理
一旦出现急性药物过量,应建立并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氧气充足和通气。应建立静脉通路并洗胃(如果患者不清醒,可插管后洗胃),应考虑合并使用泻药与活性炭。过量用药后可能出现感觉迟钝、痫性发作或头颈部张力障碍,这些可能会诱发呕吐,从而引起误吸的风险。
应立即监测心血管功能并持续监测心电图,以发现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如果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应谨慎应用丙吡胺、盐酸普鲁卡因胺和奎尼丁,因为理论上这些药物可能增加齐拉西酮致QT间期延长的风险。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以静脉输液的方式处理低血压和循环衰竭,如果使用拟交感神经药物改善血管功能,则不能使用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因为β激动作用加上齐拉西酮的α1拮抗作用可能加剧低血压。同样,溴苄胺(抗心律失常药)的α肾上腺素阻断特性可能会协同齐拉西酮的降压作用,导致低血压,使问题复杂化。
对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处理。齐拉西酮过量时,无特殊的解毒药,透析亦无帮助。可以考虑使用多种药物进行对症处理。应密切进行医学观察和监测,直到患者康复。

临床试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激越症状
两项短期、双盲试验确立了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激越症状的有效性。受试者被研究者诊为“急性激越”且需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此外,受试者的PANSS量表评分须至少在以下3个项目中评分≥3分:焦虑、紧张、敌意和兴奋。通过分析行为活动量表(BARS)的曲线下面积(AUC)和临床总体印象(CGI)疾病严重程度量表来评估本品疗效。BARS是7分制量表,分数从1(很难或不能兴奋)到7(反应激烈,需要抑制)。大部分患者在基线时的BARS评分为5(表现为活动明显增多[肢体或语言],经劝导后可以冷静下来),且根据研究者的判断,患者所表现出的激越程度需要接受肌肉注射治疗。几乎没有BARS评分大于5分的患者,因为大多数严重激越的患者通常无法签署参加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知情同意书。
该两项研究均以2 mg为对照剂量,与较高剂量的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进行了比较。其中一项研究是为期1天的双盲、随机试验(n=79),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的给药剂量为20 mg或2 mg,在24小时的研究过程中,最多给药4次,给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通过评估0-4小时BARS量表的AUC,4小时和研究终点时CGI-疾病严重程度量表评分,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20 mg的疗效优于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2 mg,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一项研究是为期1天的双盲、随机试验(n=117),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的给药剂量为10 mg或2 mg,在24小时的研究过程中,最多给药4次,给药间隔不少于2小时。通过评估0-2小时BARS量表的AUC,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10 mg的疗效优于齐拉西酮肌肉注射剂2 mg,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CGI-疾病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估,两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
齐拉西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结构与吩噻嗪类或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体外研究显示,齐拉西酮对多巴胺D2、D3、5-羟色胺5HT2A、5HT2C、5HT1A、5HT1D、1-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对组胺H1受体具有中等亲和力,对包括M胆碱能受体在内的其他受试受体/结合位点未见亲和力。
齐拉西酮对D2、5HT2A、5HT1D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对5HT1A受体具有激动作用。齐拉西酮能抑制突触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与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一致,齐拉西酮的作用机制不明确。研究认为其抗精神分裂症作用可能是通过对D2和5HT2 受体的拮抗作用来发挥的,对其他相似亲和力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是导致其他治疗作用和副作用的原因。对H1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是齐拉西酮产生嗜睡的原因,对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拮抗作用可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对齐拉西酮进行了以下试验: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基因突变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以及体内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在无代谢活化时齐拉西酮可使一株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率升高。小鼠淋巴瘤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阳性。
生殖毒性
SD大鼠在齐拉西酮剂量为10~160 mg/kg/天(按mg/m2推算,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剂量200 mg/天的0.5~8倍)时可见交配时间延长,在剂量为160 mg/kg/天时生育力降低,在剂量为40 mg/kg/天时对生育力未见影响。雄性大鼠在剂量为160 mg/kg/天时与未给药雌性大鼠交配后,未见生育力降低,因此齐拉西酮可能仅对雌性大鼠的生育力有影响。在一项周期为6个月的大鼠试验中,给药剂量为200 mg/kg/天(按mg/m2推算,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剂量200mg/天的10倍),未见对睾丸的影响。
大鼠致畸敏感期给予齐拉西酮10~160 mg/kg/天,可见胎仔体重降低、骨骼骨化延迟,但未见畸形,对发育无影响剂量为5 mg/kg/天。在剂量为40和160 mg/kg时可见母体毒性。家兔致畸敏感期给予齐拉西酮30 mg/kg/天(按 mg/m2推算,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剂量200 mg/天的3倍)可见胎仔结构畸形发生率增加,对发育无影响剂量为10 mg/kg/天。
大鼠围产期给予齐拉西酮10 mg/kg/天(按 mg/m2推算,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剂量200 mg/天的0.5倍)或更高剂量,死产数增加,哺乳前4天存活动物数减少。在剂量为5 mg/kg/天(按 mg/m2推算,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剂量200 mg/天的0.2倍)或更高剂量时,可见子代动物发育延迟和神经行为功能受损。
致癌性
Long Evans大鼠和CD-1小鼠掺食法分别给予齐拉西酮2、6、12mg/kg/天或50、100、200mg/kg/天(按mg/m2推算,分别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剂量200 mg/天的0.1~0.6倍和1~5倍),连续2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大鼠和雄性小鼠中未见肿瘤发生率增加。在雌性小鼠中,可见的垂体腺瘤和垂体癌、乳腺癌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啮齿类动物长期给予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可见垂体和乳腺增生,认为是催乳素介导的。小鼠掺食法给予齐拉西酮100、200 mg/kg/天,连续1个月,可见雌性小鼠血清催乳素水平升高,而雄性小鼠无影响。大鼠掺食法给予齐拉西酮也未见血清催乳素水平改变。啮齿类动物中催乳素介导的内分泌肿瘤与人体用药风险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药代动力学口服药代动力学
齐拉西酮的药理活性主要来自原形药物。在推荐的临床剂量范围内,多次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与剂量成比例,推测多次给药后可能产生蓄积。齐拉西酮主要经肝脏代谢清除,在推荐的临床剂量范围内,平均终末半衰期约为7小时。给药后1~3天达稳态血药浓度。平均表观系统清除率为7.5mL/min/kg。齐拉西酮不太可能对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的药物产生代谢干扰作用。
吸收:口服齐拉西酮经胃肠道吸收良好,6~8小时达血浆峰浓度。餐时服用20mg,齐拉西酮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0%,进餐同服本品,能提高本品的吸收率最高达2倍。
分布:齐拉西酮的平均表观分布容积为1.5L/kg。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9%,主要是与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结合。在体外研究中,齐拉西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既不会因为华法令和心得安(这两种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蛋白结合率)的存在而改变,也不会改变这些药物在人血浆内的蛋白结合率。因此,几乎没有因为置换作用而造成齐拉西酮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代谢和清除:齐拉西酮口服给药后被充分代谢,仅少量原形药经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