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巫山北鲵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巫山北鲵( Ranodon shihi(Liu, 1950) Wushan Salamander),属于两栖纲 、有尾目(蝾螈目 )、小鲵科动物,雄鲵151毫米-200毫米,雌鲵133毫米-162毫米。

形态特征头长略大于头宽,唇褶发达,犁骨齿2短列,间距宽,呈へ形,前颌卤较大。皮肤光滑,肋沟11条左右;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多达对方的掌、跖部;掌、跖部腹面有层角质,指4,趾5。尾高甚侧扁,尾肌和鳍褶发达。体尾黄褐、灰褐或绿褐色,有黑褐色或大斑,腹面乳黄色或有黑褐色细斑点。

成体体型肥壮,雄鲵全长151~200 mm,雌鲵全长133~162 mm (最长可达200 mm左右) ,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87%和71%左右。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宽; 唇褶发达; 前颌囟较大, 犁骨齿2短列, 间距宽,躯干略呈圆柱形; 尾肌发达,尾基部圆,向后逐渐侧扁; 背鳍褶起自尾基部,尾末端钝圆。皮肤光滑,眼后角到颞部有一条纵沟;体侧有肋沟; 头体条11条左右腹面光滑,有颈褶。前、后肢较长而粗壮,贴体相对时指、趾互达对方的掌、跖部; 掌、跖部腹面有棕黑色角质层; 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指、趾末端角质层似爪状。体尾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褐色,有黑褐色或浅黄色大斑; 腹面乳黄色,或有黑褐色细斑点。卵袋外壁较硬,自然弯曲外侧长度60~105 mm (重庆巫山) 或123~165 mm(湖北神农架) ,中段直径9~14 mm; 卵乳黄色呈圆形,卵径 7 mm。幼鲵体尾灰藕褐色,散有小黑点,腹面乳黄色,尾后段 1/4为黑色; 外鳃3对; 末端角质层似爪状。1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900米-2350米的山区流溪中。沟内石块甚多,水流平缓,一般两岸植被较为丰富。成鲵以水栖为主,多伏于水内石下,少数岸上活动。3月下旬至4月为繁殖季节,雌鲵产出卵鞘袋1对,共有卵12-42粒。

主要捕食毛翅目等水生昆虫幼虫及金龟子等。

种群分布分布于河南(商城)、陕西(平利)、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

生物学资料该鲵生活于海拔900~2 350 m的山区。成体多栖于小山溪内石下或溪边土穴。一般流溪水面宽1~2 m,水深10~25 cm,其两岸植被丰富。成鲵主要以毛翅目等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和虾类、藻类为食。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为繁殖季节,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相连成柄,黏附在水内石块底面。刚孵化的幼体全长24~28 mm,多栖于水流平缓的石下或岸边石间。1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3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4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红星 - 研究员 -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