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氟尿嘧啶植入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氟尿嘧啶植入剂,适应症为同氟尿嘧啶,主要用于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等。

成份化学名称:5-氟-2,4(1H,3H)-嘧啶二酮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4H3FN2O2
分子量:130.08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圆柱形颗粒。

适应症同氟尿嘧啶,主要用于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等。

规格0.1g

用法用量推荐用量:
(1)老年晚期癌症病人的姑息性化疗:按体表面积一次皮下植入0.2g/m2,每10天一次,连用两次后休息10天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2)联合化疗:每次按体表面积0.5g/m2植药,每三周重复,二至四次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3)体表肿瘤或手术中植药:一次0.2~0.5g/m2或遵医嘱。
用法:
皮下给药
(1)患者双上臂内侧、外侧,双下腹部腹壁等可植药部位作为植药区域, 植药区应无急、慢性皮肤疾病,结节状疤痕。

(2)植药部位常规消毒后,用0.5%利多卡因在植药区域皮下做辐射状组织浸润麻醉,浸润范围视植药区域大小而定。
(3)局麻后持专用植药针沿深筋膜与肌肉之间(见图2)缓慢进针,穿刺3~5cm后,将植药针后退1cm,植入本品约20mg(一管装药量);植药针再后退1cm植入第二个20mg,依次植入。一个植药通道不得超过80mg。

(4)完成第一植药通道植药后,呈辐射状进行第二植药通道穿刺,植药程序同(3)。

(5)一个植药区域呈辐射状分布植药通道5~6个。每一植药区域植药总量腹部不超过0.46g,上臂不超过0.3g。
(6)植药完毕后,穿刺点用75%酒精棉球压迫1~2分钟,用创可贴保护创面。

不良反应1.本品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见食欲减退、白细胞减少等轻微的不良反应,但随着剂量的增加可能会出现与氟尿嘧啶注射液类似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口腔粘膜炎、腹泻、脱发及血小板减少等。
2.局部不良反应:
(1)每一植药通道给药量超过80mg时,植药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硬结,轻度疼痛,多发生在植药后第4~8天,8~15天逐渐自行消失。
(2)每一植药通道给药量超过0.15g时,植药部位可能出现重度疼痛、产生局部溃疡,多发生在植药后的第4~10天,约20~60天恢复。
(3)皮下植入过浅时,可使上述不良反应加重,约两周后皮下可触及粟粒状硬结,以后逐渐软化。部分病人可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禁忌对本品成分过敏者,伴发水痘或带状疱疹者,骨髓抑制者及妊娠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必须由临床医生使用。
2.有下列情况者慎用本品:
(1)肝功能明显异常;
(2)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500、血小板低于5万者;
(3)感染、出血(包括皮下和胃肠道)或发热超过38℃者;
(4)明显胃肠道梗阻;
(5)失水或/和酸碱、电解质平衡失调者。
3.治疗前及疗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禁用。由于本品潜在的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性和可能在婴儿中出现毒副反应,因此在应用本品期间不允许哺乳。

儿童用药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老年用药老年患者用药剂量应酌情减低,并应密切监测多器官的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1.别嘌呤醇可以减低氟尿嘧啶引起的骨髓抑制。
2.西米替丁可增加氟尿嘧啶的药时曲线下面积,降低本品的清除率。
3.曾有报告,甲氨蝶呤、甲硝唑及醛氢叶酸可能会影响氟尿嘧啶的抗癌疗效及毒性。

药物过量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
氟尿嘧啶为抗代谢类抗肿瘤药。主要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对其他期的细胞也有杀灭作用。本品需转化为5-氟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而发挥抗肿瘤活性。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而抑制DNA的合成。另外本品对RNA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毒理研究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药代动力学氟尿嘧啶主要经由肝脏分解代谢,大部分分解为二氧化碳经呼吸道排出体外,约20%以原型从尿排泄。据资料报道,肿瘤患者单次皮下植入本品0.5g/m2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25.20小时,血药峰浓度为2.204μg/ml,消除半衰期为126.18小时,植药10天内血药浓度可维持0.1μg/ml以上。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不锈钢毛细管;包装规格:1瓶/盒

有效期36个月

执行标准《国家药品标准》WS1-(X-103)-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