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叉纹蝴蝶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叉纹蝴蝶鱼是珊瑚礁中的美丽小型鱼类。一般体长8~15cm,体侧扁而高。吻较短。体被弱栉鳞,侧线不完全。头部有l黑色横带,沿体侧有多条褐色纵条纹,条纹后部常多有分叉,背鳍和臀鳍鳍条部边缘黑色。1

产地产期栖息于热带珊瑚盘中。主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只见于南海。1

形态特征体呈菱形或近于椭圆形,且十分侧扁。口小,端位,略可伸缩;颌齿细长,在上下颌形成刷毛状之狭长齿带。前鳃盖骨平滑,但幼鱼可能具有锯齿或被有突棘。体被中或小型之弱栉鳞或圆鳞。侧线完整,呈弧形,但不明显。幼鱼之头部,因长有骨质板,而被称之Tholichthys。背鳍连续,硬棘部和软条部间有浅缺刻;腹鳍胸位,具腋鳞;尾鳍一般截形或圆形。2

背鳍Ⅻ (ⅪⅡ)(20)—24;臀鳍Ⅲ19—20;胸鳍15; 腹鳍Ⅰ5;侧线鳞35—36;侧线上鳞6—8;侧线下鳞14— 15;纵列鳞36—38。鳃耙4—5+13。体长为体高1.5— 1.6倍;为头长2.9—3.2倍。头长为吻长2.5—3.0倍, 为眼径3.0—3.6倍。尾柄高为尾柄长1.6—2.1倍。体呈 桔黄色,体侧沿各鳞列有许多褐色斜线及纵线,线的后部 或有分支。上唇黑色。下唇灰黑色。由背鳍第一鳍棘向下 经眼至间鳃盖骨边缘有一条黑色横带。奇鳍鳍条部褐色, 边缘黑色,黑边内侧为一黄色线纹。臀鳍基底处有3条黄 色线纹。尾鳍后缘有较宽的白边。体长153mm。系海洋 珊瑚礁丛鱼类。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国外见于红海、 阿拉伯海、印度尼西亚、日本。3。

栖息生态大部份蝴蝶鱼属于日行性鱼类。觅食时,或群游,或成对,或独 游者。食性变异大,有的从礁岩表面啄食躲藏在缝隙里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及藻类,有的在水层中捡食浮游动物,有的只吃活珊瑚的水螅虫等。体色会随成长而有所变化,而其中之共同点为:小鱼在背鳍或身体后方通常长有一伪装用的眼斑,随着成长而消失,其目的是用来蒙骗掠食者,使其误把尾部当做头部攻击,而争取逃走的机会;其次为大部份蝴蝶鱼具一条黑色纵带贯通眼睛,这也是欺敌的一种视觉效果。蝴蝶鱼因具有悦人的体色及优雅的泳姿,是热门的水族养殖宠物之一,但碍于它们生活史中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漂流期,而使得人工繁殖不易成功。更由於滥捕之结果,海中之现存量已大不如前,是亟待保育的一群。2

蝴蝶鱼硬骨鱼纲,鲈形目,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鱼类的通称。长约10~20 cm。体侧扁而高,呈卵圆形、椭圆形或菱形。头小。吻短或尖突。口小,前位,略能伸缩。牙细小,刚毛状或刷毛状。背鳍1个,尾鳍圆形或截形。体被小栉鳞。为一群生活于热带珊瑚礁中的小型鱼类。4

大多数体色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生活于热带近海珊瑚礁间的小型鱼类。身体灵活,能在缝隙中穿游。肉食性,以微小浮游甲壳类、珊瑚虫、软体动物及微小动物为食,也摄食藻类。5

有些种类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个特殊的幼鱼期,其外形或体色与成鱼不同。某些种类个体较大,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常见的有朴蝴蝶鱼(Chaetodon mo-destus)、副蝴蝶鱼(Parachaetodon ocellatus)、霞蝶鱼(Hemitau-richthys zoster)、少女鱼(Coradion chrysozonus)和镊口鱼(For-cipiger longirostris)等。4

多分布于南海、印度洋及澳大利亚等热带海区均有分布。5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 ||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管雪婷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